中医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一直在路上今天,他们把自己的故事讲给你
TUhjnbcbe - 2025/2/24 17:36:00

用笔书写人间冷暖,用镜头记录社会万象。在生活中,有一群整日奔波的新闻人记录着巴彦淖尔的美好,他们“不是在采访,就是在采访的路上”,用温度和情怀记录每一个时刻。11月8日,第23个中国记者节,巴彦淖尔日报社举行了记者节座谈会。会上,10位新闻工作者畅谈从业感悟,分享工作收获和成长故事,交流心得体会,抒发对新闻事业的热爱,讲述他们如何用手中的笔和相机记录这座城市的温暖和感动,如何用行动诠释全媒体时代新闻人的责任与担当……

+

+

巴彦淖尔日报社创意总监高杰:

巴彦淖尔日报社塞上江南创意海报工作室成立于年8月,是报社主动探索创新融媒生产方式,加大创意媒体、创意传播的一个重要举措,是报社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不断深入媒体融合而构建的一个新的机制。海报内容覆盖了各类重大主题、新闻热点、节气节日等。这些极具视觉张力的作品通过手机屏幕抵达受众,为受众所易于阅读乐于分享,增强了主流媒体在舆论场上的带动力、感召力。

塞上江南创意海报工作室成立以来,作品数量井喷式的增长,年制作海报33张,年制作海报张,今年截止到10月份,这个数字就达到了张。此外,三年来,制图作品件,其中年19件,年51件,今年截止10月份59件;手绘作品66件,其中年14件,年30件,今年截止10月份22件……这些亮眼数字的背后,是媒体人一次次头脑风暴和创意革新。“未来,塞上江南创意海报工作室将坚持内容为王、创意取胜、技术赋能等发展方向,把握好新闻的“时、度、效”原则,精准共情地捕捉到关键信息,走出同质化,刷新创作理念,多创新、创意,主动拥抱新技术,学习新技术,掌握新技术,推动海报在网络信息时代更好发展。”高杰说。

+

+

巴彦淖尔日报

策采中心副主任王紫丁:

巴彦淖尔日报社创新性地推行争创“九段记者”的活动,提炼出的“多读讲、走看想、写同创”九字关键词,在我看来这正是传媒新时代语境下对新闻工作者学习、积累和实践的一个成长历程和职业要求。媒体传统采访方式的转变,各类媒体记者必须具备的“多媒体意识”和“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多媒体技能”正成为不可缺少的素质;记者知识构成有着独特性,新闻采写知识、社会知识、其他专门知识、政策理论知识等都应当占有相当比重;要讲好“巴彦淖尔故事”,有细节、有温度、有血肉的文字才最能打动人心。“走看想”是一个记者贴近实际、贴近基层、贴近群众,在观察采访中思考提炼新闻价值的过程。“走”锻炼脚力,“看”锻炼眼力,“想”锻炼脑力,这是对所有新闻工作者的基本要求。职业特性让我们能够走到很多地方、看到很多事物、想到更多问题、掌握更多的知识,通过整合形成新的新闻主题和素材,从而更好地为新闻宣传工作做好服务。“写同创”是应用的过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试金石,不管我们是“多读讲”,还是“走看想”,最终的落脚点都要落实到实践当中,落实到整个新闻宣传工作应用当中,为记者的新闻活动助力。“在不断自我充实的过程中享受工作的乐趣,是记者这个职业独特的魅力。”王紫丁说。

+

+

巴彦淖尔日报社

新媒体中心主编田昌:

新闻界强调两个“四力”,一是提升新闻采编人员“内力”的“四力”,叫做“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二是增强新闻媒体“外力”的“四力”,叫做“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按照媒体融合发展的要求,媒体和媒体人要内外兼修,自觉践行两个“四力”。

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田昌总结出令他深有感触的“田氏四力”——学习力、领悟力、专注力和创新力。

学习力是不仅仅是学习的能力,也是适应能力。媒体人要做行业的“专家”和“杂家”,就要保持不断学习的能力。特别是在媒体融合发展、转型发展的当下,媒体人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除了传统的采写编评这些本领以外,还要拥有新知识、新思维、新技能,才能不断适应媒体的发展;领悟力是指新闻人的“悟性”,它既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认识。田昌认为媒体领悟力比具体操作的技能更为重要,这是因为它抓住了媒体的规律,可以让你以不变应万变,在媒体的发展变革中游刃有余;专注力就是专心于某一件事的心理状态,只有足够专注,才会有沉淀和溢出,只有坚持媒体的长期主义,才能持续赢得胜利;创新力是媒体发展的原动力,也是个人成长的基石,巴彦淖尔日报社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各平台粉丝量从30万到万爆发式增长,主要驱动力就来源于创新。

“现在新媒体的发展已经进入到了个人IP的时代,未来的媒体发展很可能就是平台+超级个人的模式,只要我们内外兼修,自觉践行好‘四力’,我们每个人都有机会做一个超级个人,我们的平台也会得到更好地发展。”田昌说。

+

+

巴彦淖尔晚报记者部副主任袁雅芹:

记者根植于群众、依靠于群众、服务于群众,解决的是群众急难愁盼的事,报道的是群众喜闻乐见的内容,讲述的是群众真实的幸福与愿景。

这两年,巴彦淖尔晚报记者袁雅芹陆续参加了报社举办的“践行四力”环乌梁素海徒步行、重走英模路、“喜迎二十大徒步‘最美家乡河’”等重大主题采访活动,在一次次考验中锤炼了本领,从采访对象身上汲取了精神力量。她越来越意识到,只有“一头汗,两腿泥”,采访才能抓到“活鱼”;只有“走进”并“走近”群众,用眼睛去“看”身边的人和事、用脑袋去“想”问题和方法,文字才会有“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生动与鲜活。

从一个文字记者,转型成为能写、能拍、能编,还要能播、能导、能剪辑的全能型记者,这个过程并不容易。袁雅芹的“秘诀”是不断学习,不断实践,她开通了自己的短视频账号,打造“菜菜聊书”IP,倒逼自己“输出”,提升自己的表达力、视频创作能力。

为了让自己爱“讲”并擅长“讲”,袁雅芹不仅积极参加社里举办的各类分享会,参加市里“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比赛,还作为报社快手讲师团走进农村。她说,每一次上台都是知识的复盘,是经验的重塑和快速提升。

袁雅芹对“同”的理解,是一件事、一群人、一条心、一定赢。她和另两位同事组建了“河套亲亲”组合,她们发挥各自所长,写文案、拍摄、剪辑,创作了一个又一个爆款短视频产品,累计全网播放量超多万,不仅成为了一张创意媒体传播的名片,还拥有了众多粉丝。

做没做过的事叫成长,做不愿意做的事叫改变,做不敢做的事叫突破。袁雅芹说,学习就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未来她将戒骄戒躁,向新闻行业的前辈、向其他优秀同事学习,在工作中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奔跑不息、奋斗不止。

+

+

巴彦淖尔日报记者希吉乐:

在巴彦淖尔日报社第二届新媒体之夜中,希吉乐在8月份的一张采访行程图引起了大家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直在路上今天,他们把自己的故事讲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