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什么特别的日子吗?
翻翻日历,好像没什么特别,
但对于记者这个“特别群体”来说,
这个不放假的日子就是过节了!
很多人都觉得
记者是一份高大上的职业
因为在他们看来
记者都是这样的
但实际上
真实的记者到底是什么样呢
今天我们就让大家见识见识
泸州这群记者们的“真面目”
泸州日报记者部副主任周丽
党龄21年、从事新闻工作21年的周丽,见证了媒体发展的黄金期,正坚守在媒体转型的关键期。她说,因为热爱,所以坚持。
17年前,非典疫情发生。周丽走进非典病房,面对面采访确诊患者,成为四川省第一位与非典病人面对面交流的纸质媒体记者。在非典疫情防控期间,她采写了百余篇新闻稿件。
17年后的春天,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泸州市疾控中心、医院、泸州市几大医学集中隔离观察点、多家医疗机构发热门诊……都有周丽的足迹和身影。她全程参与、见证、记录了24名患者出院的每一个瞬间。《与“病魔”战斗32天泸州唯一一例危重症患者治愈出院》《患者轨迹是如何排查出来的?泸州这对“神探”夫妻与病毒“赛跑”》《坚守武汉54天,泸州护士罗婷为女儿发来一条视频》等新闻报道被各大平台采用、转载。
在记者匆忙的日常里,周丽坚守初心,关心民瘼,一篇篇有故事、有深度、有温度、有厚度的文字,是践行“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写照。
泸州日报记者简放鹏
在17年的记者生涯中,简放鹏注重新闻表现的角度,讲究报道的深度和厚度,追求写稿“不一样”。
去年8月,全国百家党媒到贵州省黔西南州采访脱贫攻坚,简放鹏抓住其他记者未注意的4个问题采写:33.85万人搬出大山的资金如何筹集?整乡搬迁的底气何在?易地扶贫搬迁的风险如何防范?如何让这些人融入安置区“稳得住”?并结合泸州易地扶贫搬迁情况进行反复打磨,写出了《让易地扶贫搬迁群众身至心至——黔西南州33.85万人提前10天搬出大山观察》的独家深度报道,受到了衡阳日报社总编辑林新华等的肯定。黔西南日报副总编邓伯祥认为该报道问题问得好,报道角度有新意。
泸州广播电视台记者部副主任毛春林
记者毛春林最近很少干记者的活。年6月30日,他受命到凉山州普格县孟甘乡博基村开展为期两年的驻村帮扶工作。原本今年6月到期回泸继续做记者,但按照全省脱贫工作统一安排,援彝工作将持续到今年年底。
自年进入泸州电视台以来,毛春林默默无闻地奋战在新闻采编一线,先后在社教评论中心、新闻宣传中心等部门工作。在新闻工作的道路上,他不懈努力、执着追求,把青春和汗水奉献给广电事业,曾获得泸州市名记者、泸州市第九届先进工作者等荣誉。
“用心做一名新时代的记者。”毛春林把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每当有急、难、险、重的拍摄任务,他从不推辞;只要有新闻发生,他总是第一时间赶到现场采访拍摄。每年,他采写的各种体裁的新闻报道超过篇,编辑新闻稿件多篇,每年都有数十条新闻报道在中央电视台及省台播出。
泸州广播电视台新媒体编辑刘健
从业11年来,刘健一头秀发已去无踪。
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刘健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