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惠的苗医馆里有个抽屉,里面零零散散的放着一些钱,面额大都是一元、两元,她说这是条件不太好的乡亲,来看病时给的医药费。
“比如有些老人,孩子不在身边,来这里看病时说身上疼,我们也给解释了,但最后拿药的时候就说没有钱,或者是给个一元、两元。”杨惠说,钱远不够诊费和药费,但她还是尽心看病拿药,因为不落忍。“祖上说,帮人的钱,不要花,得拿着再去帮人。”所以杨惠把这些钱攒着,遇到特别难的人,干脆就给他救急。
跟着父亲学起了中医
杨惠今年34岁,是贵州省黔东南州雷山县达地乡人。说起来家乡,她眼睛里是满满的光:“都说贵州是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这里地势高,植被多,空气既潮湿又是香甜的,走在山上,时常像穿行在云层。”
乡里的老一辈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加上气候好,就是到了冬天也不冷,所以长寿的多。但也有弊端,因为空气湿,关节炎就多,腰椎不好的也多。“按照中国的传统文化来讲,一个地方的某个病多,那一定有大量的能治这个病的植物在。像独角莲的功效和作用是清热解毒、治疗毒蛇咬伤、舒筋活血。一般情况下长在阴湿地方的药它是可以祛风除湿的。”杨惠说。
所以,杨惠祖上四代都从事苗药、中草药相关的工作。而她自己,可能因为父辈都常年采药,所以自己也特别亲近植物,经常和小伙伴采摘植入去卖钱,甚至经常就睡在野外了。
等到长大了点,杨惠想着当一名老师,可是因为一些原因,她辍学了,只好回去和父亲学医。最开始,因为还在辍学的打击里,又觉得万事都能靠父亲,不太上心,所以总是记不得父亲教的中医口诀,气的爸爸直骂,语重心长的教育她:“虽然你没有达到你的目的去做教师,但是女人不能靠男人,你必须有技术,得有自己自力更生,那才是长久之计。”
“可能就是父亲那时候的责骂,才有了今天的我吧。”杨惠说。
诊所搬家,用短视频打开新路
杨惠的行医之路主要是和哥哥搭档:因为哥哥是在医学院进修过的高材生,所以主要把脉看病开方,杨惠负责上山采药和配药,虽然到现在都不能独立开方子,但在诊所面对危机时,是杨惠打开了一条新路。
那要从诊所的搬家说起:杨惠的祖上和父辈都是做行走的医生,但哥哥为了在城里落脚,还是在雷山县开了家诊所。诊所就在城里最繁华的地区,人流旺,加上父辈的一些客户,生意都还不错,因为经常照顾有困难的病人,诊所还成了当地的社交中心。
五年前,因为一些原因,原来的铺子不能租了,杨惠和哥哥只好搬到了新地方,结果老客户找不到店,就流失了,新诊所一度门可罗雀。
“那时候真的很难,有位一起合伙的大哥就撑不住了,说是出去找钱挣。可是我们想,这门传统手艺不能丢,要坚持。再说,诊所还连着十几位老药农,我们倒了,他们怎么办?”杨惠说。
要不放弃,就要找到新门路。杨惠开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