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的校园里,有这样一位怪人。
他看着有些年纪了,极瘦,经常穿着一身黑布素衣,脚上是双朴素的布鞋。
他脸上有了皱纹,却也还精神,只是偶尔走起路来摇摇晃晃。
一次,眼看老人就要摔倒,一旁的学生赶紧伸手扶起他,还不忘叹一句,老师,你就少喝点酒吧,身体才是本钱。
老人总是笑着答应,然后第二天照样提着二锅头上课。
这人正是北师大著名的”布鞋院士“——李小文。
01只考60分的学霸
年3月,李小文出生在四川自贡。
他家境殷实,不愁吃穿,母亲是一名会计,父亲是工程师。
物质的充裕,让他过了一个无忧无语的童年,也接受到良好的教育。
父母文化程度高,常常以身作则,教导李小文要勤奋好学。
4岁时,李小文被父母送去小学,虽然年纪小,但因为聪明机警,很受老师喜爱。
只是李小文有个”坏习惯“,不求高分得夸赞,只要60分及格就直呼万岁。
每次考试,李小文只要估摸着能拿到及格的分数,就再也不会多写一个字。
这一行为让老师哭笑不得,也让他的父母头疼不已。
可在李小文看来,考试不过是一种对学习情况的检测,一种形式而已。他认为只要自己学到了知识就好,才不想去特意迎合分数。
李小文把这种”懒“贯彻到了中学,虽然不喜欢拔尖出头,可他的成绩也不会落在末尾。
父母见他如此,到后来也就由着他去。
父母的开明,给李小文的兴趣发展提供充足的空间。
在读书期间,李小文就格外偏爱数学、物理等理工学科,并展现出惊人的天赋。
初中时,李小文自制了一个报警器,每到下课时间,报警器就会发出尖锐的声音,让老师没法拖堂。
老师气得不行,可偏偏李小文又让人找不到学习上的错处,每每在课堂提问,总是难不倒他,李小文还能和老师交流一些超越书本的话题。
原来,这是因为李小文喜欢提前学习,每次一发到新书,他就开始自学,并且非要将不懂的知识钻研透彻不可。
所以老师不仅考不倒他,反倒是偶尔还会被李小文的问题难住。
那个年代读书,既没辅导书,也没辅导班,学生大多靠死记硬背。
李小文这种独特又灵活的学习方法,让他成了同学眼中的学霸。
事实证明,李小文确实是天才。
年,15岁的李小文一次性顺利通过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的考试(今电子科技大学前身)。
所有人对他的才能赞叹不已,可李小文却不以为意。
学习学的是知识,又不是学校。
02写文章看金庸两不误
上了大学,李小文总该稳重些了吧。
确实,他安静了许多,因为他大部分时间都泡在了图书馆里。
可李小文还是”不务正业“。
别人进图书馆是看专业书籍,他进图书馆只为看各种小说,尤其钟爱武侠小说。
李小文直言,他可是金庸的铁杆粉丝,最喜欢令狐冲。
武侠世界里的尖锐和直白,如春风化雨般影响着他。
书中侠客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少年李小文便执笔作枪仗义执言。
年,李小文在《光明日报》上看见一篇《评海瑞罢官》的文章,心中不爽,少年脾气一上来,直接连夜写了篇驳文寄到报社。
文章写得不错,报社甚至录用登报。
可惜没多久,特殊时期到来,李小文题词事发,被赶到乡下去种田放牛。
农村多苦啊,才21岁的李小文却没有消沉。
在乡下,他一边种田,一边读书,每天干完活闲着没事干,就捣鼓村里的各种电子设备,什么手电筒、发电机、拖拉机都扒拉了一遍。
几年乡下生活,他不仅学会了种地,还顺便还学会了怎么修柴油机,拖拉机。
真正强大的人,到哪里都能生活下去。
因为李小文修理技术确实不错,很快,他就被调到一家无线电厂当技术人员。
在工厂里生活要轻松不少,李小文有更多的时间,可以用来钻研自己喜欢的机械。
但一直蜗居在工厂里,也不是他理想的道路。
年,改革村风吹满地,研究生招生重新恢复。
李小文终于等来了自己的机会,决定报考研究生。
那一年,他已经31岁了。
听说李小文要考研究生,厂里不少人都笑他,那么大年纪,还是个土农民,还上什么学啊。
李小文懒得理会这些闲言碎语,只是默默地看书温习。
很快,李小文就用实力让当初嘲笑他的人闭上了嘴。
年,李小文被中国科学院地理所二部(今遥感所前身)研究生院录取。
年,李小文又顺利拿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地理系的录取通知书,成为中国科学院首批公派出国的研究生。
03孤身求学创佳绩
进入美国求学后,李小文照旧保持着自己的习惯,——不在意分数,只在意知识。
即便考试看似吊儿郎当,但他对于专业知识的求知若渴,不断深入挖掘,仅用两年便拿到了地理学硕士学位。
李小文一看,咦,这硕士知识也不经打啊,不如顺便再搞个博士吧。
考上博士后,李小文还是觉得没用尽全力。
就像令狐冲学了华山剑法,又学独孤九剑、吸星大法一样,高手总是不会嫌弃技能多的。
于是李小文顺便学了个电子工程与计算机科学课程,拿到了硕士学位。
这六年时间,看似轻松写意,但即便天才如李小文,学习过程想必也是忍受了许多困难和寂寞。
但每个绝世高手都会有一个闭关期,这六年异国求学生涯,就是李小文的闭关期。
他一出关,拿出手的就是震惊学术界的Li-Strahler几何光学模型。这一理论,被科学界誉为”20世纪定量光学遥感的里程碑“。
虽然理论有两人署名,但他的搭档艾伦·斯特拉勒表示,李小文是这项理论成果的主要创始人,就连这个模型都是李小文自己想出来的,自己大多数时候只是李小文的发言人。
高手的魅力,不仅折服对手,也折服朋友。
都说一个科学家,可抵千军万马,这么一个大宝贝,美国当然不能放过。
加利福利亚大学抢先出手,给出了丰厚诱人的薪资。
李小文不是没有犹豫,毕竟除了钱,美国的学术坏境和科研设备,都很难让人不动心。
但思乡情还是让他选择放弃一切,毅然回国,带着满脑袋知识,回到祖国的怀抱。
04遥感泰斗、桃李满门
年,李小文回到祖国,受邀出任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图像处理室主任、中国科学院遥感信息科学重点实验室研究员。
当时中国在遥感技术领域,称得上一片空白。
在这荒芜的土地上,李小文能种出什么果实呢?
面对此起彼伏的质疑声,步入中年的李小文不再像过去那样热血冲动,他只是默默埋头干自己的工作。
这一次,他不再只求60分万岁,他不仅要开辟遥感技术这片荒地,还要交出超越满分的答卷。
千秋大业,只争朝夕。
年,创建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中心。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年,组建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年,组建中国教育部创新团队。
十年春秋匆匆而过,中国遥感技术领域如春日青竹般迅速成长着。
李小文带着自己的学生和团队,发表了一篇篇优秀论文,取得一个个新的突破。
他是遥感技术领域的泰斗,也是学生眼中亲切可爱的老师。
这些年来,李小文不仅要做研究,还要带学生,他曾先后培养出余名博士、硕士研究生,为我国遥感事业的发展培养了一批高素质人才。
他对学术要求很高,对生活的要求却很低。常年穿着一身黑布素衣,一双普通布鞋,除了看看武侠小说,最大的爱好就是喝二锅头。
他称不上嗜酒如命,却每天都来一斤二锅头,有时候上课都会带着酒壶。
虽然是院士,但李小文对身外之物并不在意。
有一次,李小文拿到万科研奖金,他没有收下,而是转头捐了出去。
他最喜欢的就是40多块钱的布鞋,平常生活朴素的很,因为穿的太简朴,他还几次被学校保安当成校外工人,给拦在门外,让一旁的学生哭笑不得。
05一蓑烟雨任平生
学者向来少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