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
高致贤,贵州大方县人,先后任过教师,宣传、青年、文化、文物专干,党政秘书,专职记者,文联常务副主席,政协常委等。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现当代文学学会会员。退休后旅居深圳,受聘专栏作家。
《贵州日报》创办于年,属牛。我年出生,也属牛。新中国建立后,国家免费抚我读到中师毕业;《贵州日报》助我写作出成果:我加入省作协,成为记者,作品选入中国新文学大系和大中小学教材……有人赞我“牛”,其实是《贵州日报》助我“牛”。
我年开始向《贵州日报》投稿,几年未被采用,但每稿必复,退稿说明不用原因,提出修改意见。报社成了我的写作函授大学,编辑成了我的写作老师。我的写作水平因此迅速提高,县广播站随时播出我的稿件,我被选调任县委宣传部通讯专干,成为贵报的“编外人员”。
文革结束后,张克和周敌非到大方采访黄建务,专门来看我。他们到来时,我家正在厨房吃饭,宿舍门开着,他们就直接走进我家。孩子说有人到我家,我去看,不认识。周老师向我介绍:“这是张克老师。”我顿觉有眼不识泰山!张老师编辑我的诗歌处女作《彩船载宝飞向前》发在贵报“娄山关”副刊上,我怎么不知道?只是没见过。我们一见如故,张老师给我讲了一些写作知识……以后我参编《奢香故里》一书,他亲临大方指导,我们还到奢香墓前合影。
罗世庆老师到大方采访,叫我坐他的车,一路教我如何找新闻点,怎样选写作角度……当天,省歌舞团到百里杜鹃表演,他问我准备怎么写?我说介绍苗族跳花,他说那已经发表过多次,不新了,省歌舞团第一次到山区演出才是新闻,使我茅塞顿开。
贵报驻毕节记者刘邦举随时带我去采访,一次去到大方最偏远的油杉河,一去数日,吃住于山野农家,留影油杉河,采写的报道促成观音岩悬梯鸟道变通途。
蒙应富到大方采写县城99个井,我们合影于奢香墓前。他在《新闻写作》上发文,赞我是“愿把‘海’填干”的通讯员……
限于篇幅,其他老师的往来就不一一列举了!
后来,我到县广播站任采编,也是贵报的通讯员,每年至少到贵报开一次优秀通讯员表彰会议。优秀通讯员表彰会的报告和经验交流对我的写作均有启迪,报社成了我写新闻的大学校。我家成了记者到大方的联络点,我向老师们学到很多写作知识,还成了我省首届新闻工作者协会会员,与报社的联系就更密切了。
后来,我调县委办,仍是贵报通讯员,继续向贵报投稿。如今,我退休旅居深圳20年,报社的老朋友们都退休了,我很珍惜这份情缘,贵报给我的信,我都作为家书送进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珍藏。
回顾以往,我深感没有贵报的发表园地,我的写作激情不会这么高,没有贵报的关心培养,我的水平不可能提高那么快。感谢《贵州日报》,帮助我实现了记者梦、作家梦。
文/高致贤
刊头制作、相框设计/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吴浩宇
文字编辑/舒畅
视觉实习编辑/王西
编审/李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