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挚的声音,温暖的陪伴
第93期
“世界图书日”(4月23日)
“世界图书日”全称“世界图书与版权日”(WorldBookandcopyrightDay),又译“世界书香日”“世界读书日”,最初创意来自于国际出版商协会。
年,国际出版商协会在于西班牙巴塞罗那召开的第二十五届全球大会上提出设立“世界图书日”的设想,并由西班牙政府将方案提交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后来,俄罗斯认为,“世界图书日”还应当增加版权的概念。年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二十八次大会通过决议,正式确定每年的4月23日为“世界图书与版权日”。
今天,我们与书为伴08:23来自中国市场监管报“文艺是怡情养性的。在让性情怡养文艺的甘泉时,我们霎时间脱去尘劳,得到精神的解放,心灵如鱼得水地徜徉自乐;或是用另一个比喻来说,在干燥闷热的沙漠里走得很疲劳之后,在清泉里洗一个澡,绿树荫下歇一会儿凉。”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朱光潜先生如此谈论文艺。文学是文艺的一种形式,读书则是接触文学的最直接的方式。在我看来,读书充满无穷的乐趣。手捧书册,目光移动于字里行间,神思畅游于万里之外,可达到庄子所说“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境界。
读散文,适合在天气晴朗的周末上午。搬一把椅子,坐在阳台上,白云从头顶流过,花儿在眼前盛开,打开文辞优美的文章,开口朗读,看世间美丽的风景在朗朗读书声中流淌,听人间至善至美的故事在书卷中慢慢展开,感悟生命的丰富多彩,感受时光的美丽动人,体悟到一种美的超越、时空的流传。
读小说,适宜在阴雨连绵的雨天。天气似晴未晴,浓云与薄雨锁在窗外的山峦上,屋子里变得异常温暖,时光变得缱绻而漫长。此时,隔了时空,万里之外、千年之前的故事款款而来,在悠悠的思绪中,仿佛化身于书中的人物,一起感受那激荡人心的喜怒哀乐。
读小品文,最好在阳光明朗的正午。明媚的阳光照透窗前的绿树,将碧绿的叶片照得透亮,仿佛也照亮了书上的字,书中的一切活泛起来。此时,听周作人娓娓而谈《雨天的书》《故乡的野菜》,听朱光潜细细品评六朝唐宋人物,那些野菜、人物品性、逸事仿佛鲜活起来,从历史深处活灵活现地展现在眼前。
读史,可利用工作后的片刻闲暇。此时,鸡零狗碎、纷纭扰攘渐渐散去,历史的硝烟战火、智慧幽默涌上心头。唐朝射中李元吉的那支箭,似乎穿越时光,来到当下,承载着唐朝盛衰的启示;美国赶超欧洲的历史,也穿越太平洋,到达此岸,给想要在全球化时代快速发展的我们带来可供借鉴的经验。
读哲学,适宜在人声喧嚣的火车上或候车室。彼时嘈杂一片,在焦灼不安的等待中,忽然读到哲人的话语,恰如一道清泉流过心田,又如一道闪电照亮心灵。瞬间,周围的嘈杂纷纷远去,哲人的话语透过时空恒久启迪。此时,身在热闹之中,心却灵光闪现。
诗歌则适合在任何一个季节、任何一个时点朗读,打开诗书,好时节便如约而至。黎明时分,月儿西移,吟一句“唱彻五更天未晓,一池月浸紫薇花”,清晨在花香、朝霞的簇拥下清新登场。上午,朗读着“栉风沐雨晔时光,吸露生香绕北堂。绿叶青青萱草茂,黄花灿灿解忧伤”,仿佛草木之香从书中飘了出来,与身边的茉莉花香交融萦绕、绵绵不绝。黄昏时分,读着“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似乎随着古人郊游一天之后,踏着晚霞,满载喜悦,咏唱而归。夜晚,沐浴着朗星皓月,独坐西窗下,轻轻吟诵“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犹与古人一起飘飘欲仙,不知今夕何夕。
越是在众声喧哗的时代,越需要有一颗宁静的心,正如诸葛武侯所说“宁静以致远”。愿我们在车水马龙一般的生活中,能够忙中偷闲读读书,让心灵在典籍中得到洗涤和升华,让头脑在智慧中得到丰富和充实,领略到生活的趣味,做自己命运的主宰者。
音伴主播
岳亮
北京冬奥会播报员
策划
邵甜甜
作者
康燕玲
编辑
李秋菊
剪辑
岳亮
插画
JunghoLee
监审
沈艳阳
中国市场监管报社音伴工作室出品
征稿
欢迎您为《音伴》投稿。您的或您推荐的文章(散文、诗歌、小说、新闻故事)可以是感人的、优美的,也可以是富有哲理、发人深省的,情真意切更能与读者产生共鸣。
邮箱:yinban
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