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领袖访读库张立宪以互联网思维做出
TUhjnbcbe - 2025/5/1 16:56:00
北京最好白癜风医院在线咨询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tsyl_bjzkbdfyy/zgwq04e/

文/原业伟

张立宪毕业于人大新闻系,年,36岁的他已经历过新闻出版的各个形态,报社、杂志社、网站、出版社,左右逢源,永远有接不完的订单、挣不完的钱,但都是别人挑选自己。

他称自己这时的心情为“焦裕禄”——焦虑、忧郁、忙碌,对自己拥有的所有东西产生了怀疑,所得即所失。

他清空自己的思路,明确了自己最应该做、最想做的事,下决心要做一套符合理想的书

《读库》的诞生,正是针对传统出版业的弊端。在传统的出版体制内,责任编辑没有责任,也没有权力。一本书做好了大家都来抢功,做坏了则互相推诿。

封面设计、用纸,都有可能受到掣肘而不能尽善尽美,编辑总有理由为自己开脱。

张立宪做《读库》的初衷,是要实现做书的最高理想:做一部可以养老的书,30年、50年后仍然在销售,退休时还可以带来利润。

而要达到这个理想,就不能在做书的过程中计算时间,而应该打磨完美后再与读者见面。

他认为,直达、开放、活态是互联网思维的精髓。

《读库》的编辑方向是活态的,读者和编辑互相激发;

选题上让数万读者开放参与;

营销上追求直达读者;

内容制作上不遗余力、不计成本、不留遗憾,追求极致完美的产品形态。

这些正是《读库》特立独行的关键。

蓝图设计:开放的编辑思路

很多人说《读库》是理想主义,张立宪认为,理想主义一定要有完成度,不能好高骛远,虎头蛇尾

在创业之初,他对自己的商业模式就已有清晰的规划。

他自述:在回北京的大巴上想到要做这套书,用几天时间就设定了清晰的蓝图,包括出版形式、经营模式等。

现在《读库》的基本形式就是当初设想的。

从作品篇幅上看,张立宪将《读库》设定为中篇读本:1万~5万字,非虚构、非学术的内容。

这个设计理念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篇幅适合现代人阅读,比报刊文章更深入,但做单行本分量不够,报刊上又因为太长不便刊发。

因此《读库》平台出现后,有很多在《读库》出现前就已经写好但无处投递的稿子都被吸纳过来,可见这是一片内容的蓝海。

《读库》的选题设计则充分体现了“开放”的原则。

在设计蓝图阶段,张立宪就将策划《读库》的想法、《读库》的编辑出版进度等在博客上“全程直播”,搭建起即时互动交流平台,随后就不断有网友留言支招儿。

来自民间的大量选题充实了《读库》的储备,也带给编辑意外的惊喜。由于网络平台是开放的系统,读者互动频繁,开始的几年,《读库》貌似只有张立宪一个编辑,背后却是无数读者都在为《读库》的选题出谋划策。

“用户即员工”,读者义务发展下线,提供选题,义务推广。如今《读库》拥有全职的编务人员三四个,也拥有自己的设计师,但其编辑团队的搭建更多凭借开放性的小班底。

张立宪为每个项目都成立三五个人的流动人才团队,荟萃业内最优秀的创作力量。

开放的平台让更多优秀的选题和编辑人才进入张立宪的视野中。

开放的选题模式,让《读库》文章风格多元:

有的是无名的作者之作,如“小九”这样的底层人物;

有的非常专业,如“建筑史诗”系列里的《万神殿堂》,讲古罗马的建筑;再如德国司法案例系列文章,艰深到很多审校老师读着都想哭。

有的读者嫌内容太过艰深,或作者尚不知名。张立宪并不迎合每个读者的意见

他认为:“报刊对读者的迎合更多一些,更‘势利眼’;

而书应该让读者阅读应知而未知的东西,得到意外,唤醒甚至制造读者的阅读需求,有一定的强迫性。”

《读库》的产品形态设计,充分照顾了发行的便利,同时为互联网销售预留了空间。

张立宪介绍:“《读库》是定期出版的连续出版物,而又并非刊物。

好处是有较长的销售周期,没有人会买一本3年前的旧刊物,但会买一部3年前的旧书;

而又能够长期占据新华书店的书架位置,不会因为陈旧而下架,普通图书在地面店两三个月下架。

封面设计一致,只有编号区别,便于读者识别。

后来,有人建议将《读库》变成期刊,我不善于拉广告,所以不愿意做成期刊。

《读库》应该有书的品质、书的质地,而不是在杂志世界中竞争。”

极致的产品质量:三不原则

互联网产品追求质量的极致,在内容制作和装帧设计方面,张立宪的标准极为严格。

《读库》的选稿标准是“有趣、有料、有种”,约稿原则是“不遗余力、不计成本、不留遗憾”

在编辑《城南旧事》时,张立宪找到了3种不同版本,逐字逐句查找分歧,任何一处修改都详细追究其理由,并且找了北京古建方面的专家王南等学者专门做了《〈城南旧事〉名物考》,作为该书的补充。

从时间上,郭德纲、周云蓬的人物专访这样的大稿子,需要半年的时间筹备,采访3个月、写作3个月。

用他的话说:“要采访他对你说的话,要记录他说话时的样子,要记录他不说话时的样子,也要记录他做的事,还要记录他的朋友说的话,这样人物才能立起来。”

关于图书的编辑,张立宪曾经说过:“对某稿或某处决定不改,这同样是一种编辑能力。”他认为,编辑不要滥用自己的权力。

很多编辑“为改而改”,为了显示他编过,而做一些不必要的改动。

有时《读库》的编辑一开始会改,可改到一定程度,会忽然发现这是作者的特点,就赶快往前找,恢复过来。

例如《读库》的《父亲在工地》,在编辑到2/3的时候,编辑发现这篇文章几乎没有引号,后来再出现引号的时候,就把引号去掉,让整篇文章都不出现引号。

这篇文章在三审三校的过程中,有的编校老师给一些专用名词、引用的歌词加上引号,张立宪又把这些引号悄悄去掉了。

他喜欢作风明快的编辑,这些编辑不纠缠,不纠结,具有“节克理”的风格:节制、克制、理智。

在装帧设计上,《读库》“奉行极简主义”,一方面“摁住美编表达的欲望”,另一方面“屡屡惊动北京印刷高手”,因为《读库》在数百种纸张中选择用纸。

张立宪认为:“在用工用料的时候,千万不要为了省钱,做非常勉强的选择。

确定了用哪一类纸,就要选这一类里面最贵的那种。一分钱一分货,这方面真的骗不了人。

不要为了省30%的成本,而牺牲3%的品质。”在他看来,出版业高度工业化,任何环节都有技术标准,没有很大的随意性,有基本的审美共识。做图书首先应该了解规矩,按照规矩办事。

自己的《读库》和系列图书,以国际水平衡量,仅仅达到了及格标准。

互联网营销:直达读者的销售模式

从网络书店销售,到部分直销,再到全直销尝试,这三步是《读库》营销的进化,其对全直销模式的探索尤为令人耳目一新。

张立宪回忆说,《读库》创刊时已经看到了网络的力量,先找到当当网谈合作,当当网要货本,他心里一下有了底

当时网店大约占图书市场的10%,网店能立住脚,实体书店就好做了。看来《读库》天生就有适合网络行销的“互联网基因”。

从年至今,《读库》在网店的销售量一路攀升。

目前《读库》已销售4万册,网店占60%~70%,其中直销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目前约占全部销售的1/4

这是《读库》迥异于其他出版物的特色。

张立宪介绍,开始他们销售《读库》时并不重视做直销,想给发行商当当网、亚马逊以信心,就像可口可乐公司不能代替超市卖饮料。

之所以开天猫旗舰店、做直销:

一是因为读者“倒逼”,适应大时代潮流;

二是因为“搜”时代到来,销售出口越单一越好,如果搜索“读库”,搜索引擎出现十几页销售出口,读者就会无所适从;

三是因为在我国商业伦理不规范的时候,第三方销售意味着必须经过销售商的盘剥。

一番尝试之后,张立宪已经尝到了直销的甜头:

第一,不打折,本质上就是将预留给第三方销售商的利润,直接释放到做书的成本中,让图书的品质上升。

第二,产品没有损耗,直接从库房发到读者手中。

第三,库存所见即所得,一旦售罄马上安排加印。

第四,不打折还避免了价格战的恶性竞争,价格战让书的名声很差,读者永远在等打折。明码标价,不给网店销售留水分,不搞虚高定价的把戏。

第五,直销打造了适合现代人的商业环境。

张立宪预测,以后传统出版社与《读库》团队的差距会越来越大,这是营销模式的胜利。

他具体分析说,传统模式本书只需要发15~50家店即可;

而直销模式本书就发个订单,打个包,发到个读者手中,仓库有十几个员工负责,每小时处理订单个,这种能力一般出版社都不具备。

即使是快递公司,很多也无法提供如此优质快捷的配送服务。

《读库》创新的营销模式,为打造极致的产品形态提供了支持。

从成本结构来看,出版社给批发商的折扣以六折计,加上损耗,至多能回收五折,包括10%的版税、20%的印刷成本、20%的管理成本。而一本书的物理成本通常不超过书价的20%,覆盖了用纸、用料、装订、印刷。

这种成本结构和发行模式造成图书利润极其微薄,书的物理形态敷衍潦草。

《读库》团队的做法是,通过直销渠道的支撑,把图书的实际回款提高到七折。

以新书《我的一生》为例,该书做了一个书盒,成本是5元,如果放在第三方销售,定价就会放大15~20元。

图书的品质上升,也让利给读者,让读者拿到性价比更高的书。

直达读者的销售模式还让《读库》直销店帮助一些小众化的图书找到了“知音”,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市场效果。

年,《读库》团队为河南年轻诗人海桑的诗集《我是你流浪过的地方》做了在自营网店直销的试验。

张立宪判断,这部诗集如果在电商平台或者地面店销售,会很快被埋没。而在《读库》自建平台上,累计销售了1本。

虽然《读库》直销店没有当当网和亚马逊的客流量大,但对符合《读库》品质特征的单品图书,能起到强调作用,销售周期也更长。

《读库》平台聚拢了一群同质的读者,这坚定了《读库》团队走全直销道路的信心。

目前《读库》尚未实现全部直销,在电商和传统平台上还有销售,因为很多读者习惯了这些平台

而对新的品种,尤其是相对小众的品种,就采取全直销方式。

《城南旧事》一书预期销售好,而且版税压力大,张立宪坚持在《读库》自营店直销,年销售了1本。

而去年出版的《永玉六记》,依旧供应当当网等网店,因为考虑到该书有不少的大众读者。

《我的一生:梅厄夫人自传》刚出版两个月,就销售了本,很快安排了加印,该书刚刚出版1个月左右,张立宪就给所有的粉丝发了语音

1
查看完整版本: 领袖访读库张立宪以互联网思维做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