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
关于中医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始祖黄帝轩辕氏所著《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药之根本。经历代发展,中医已经成为华夏文明薪火相传之瑰宝,为历朝历代人们祛病安康之良药。
但近年来,关于中医有许多负面意见,以及空穴来风的定论。有些尚可斟酌一二,但很多说法着实不负责任,有抹黑中医之嫌。今天,承袭万密斋医学理论的贡方堂,来为大家解读以下关于中医的常见误区。
误区一:西药立竿见影,中药疗效缓慢
首先,中药和西药的成分本就不同。重要多以生物为药,包括植物、动物、矿物等。而西药主要是化学合成,包括有机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
由于这个本质区别,西药针对急性疾病的治疗效果会更加明显,但对于一些慢性疾病,则会出现“治标不治本”的情况。这时候,坚持服用中药,是可以通过调理得到根治的。
误区二:中医诊脉即同诊病
有人以为看中医无需患者开口,医生一把脉便什么都知道。其实,中医的诊断是“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缺一不可!以偏概全只会耽误病情,更有“舍脉求症”时,脉诊的假象不能作为诊断的依据。
而有些所谓的“名医”正是以“脉诊为上”信口开河、招摇撞骗,败坏中医声誉,这是我们需要小心提防的。
误区三:中医无法证伪
中医是经验医学,比如针灸,数千年来一直为国人祛病健身,也一直有着很好的效果。只是我们无法用科学的理论和角度去论证它,难道你就要说针灸是无用的吗?
古今中外,有很多未解之谜。正因为有未知领域的存在,才激励我们不断探索科学技术。中医有着一整套的理论和实践效果,而你如果认为针灸是伪科学的话,那就拿出证据来反驳,而不要以中医本身来自证其伪。
误区四:中医与西医混淆
有人看中医喜欢问:医生你诊脉帮我看看我是否患有胃炎?肾结石?实际中医和西医的诊断是截然不同的。中医诊断重症候轻病名,所以中医病名多为症状,如头痛、心悸等,而中医治疗主要针对症候,如寒热虚实表里以及脏腑定位。
西医诊断多为定位或病理诊断,与中医是两个体系,可以相关,但没有等同的联系。
误区五:中医养生是智商税
随着健康意识的提高,中医养生也逐渐火热起来。有人说“中医就是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因为即使没有中医养生之说,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里也充斥着中医养生的智慧。
比如饮食的寒热、体质的寒热、生活起居的调适、防寒保暖的注意事项,这些稀松平常的生活常识,都是中医养生经验的结晶。如果要说中医养生是“智商税”,那就是在否定自己的三观!
其实日常生活的养生智慧比某些理论更有效、更可行。真正的养生无需刻意,自然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