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民国时的嘉兴记者
TUhjnbcbe - 2025/5/10 17:47:00

欧福泰

作者简介:欧福泰,嘉兴市环保联合会副秘书长,嘉兴市委组织部《红帆》编辑,嘉兴市政协文史特邀员,主任记者。曾编辑《爱国大臣左宗棠》;参与编写或主编《中国共产党嘉兴历史》(三卷本)、《中国共产党南湖历史》《夺鼎之路》《王江泾镇志》等。

说起记者,大家都不陌生。以前在每天的报纸、电台、电视台的新闻中,都闪动着新闻记者的文字、声音和形象,他们及时向社会大众报道新近发生的时政新闻、经济新闻、社会新闻等资讯,使大家足不出户便可知晓天下事。

现在更好了,网络的发达,出现了许多新媒体,还有许多的自媒体,新闻的信息量更大了,也就出现了更多的记者。

那么,嘉兴报纸的记者是什么时候才出现的呢?大家可能大多不知道。

前些年,我在编撰《浙江通志嘉兴报业卷》过程中,接触到许多有关嘉兴报纸发展的资料。这里,我就着重讲一下民国时的嘉兴记者情况。

嘉兴的报纸和新闻记者,最早可追溯到清朝末期。据史载,清代光绪二十三年(),《平湖白话报》创刊于嘉兴平湖,日出一小张。创办人为平湖新仓镇人陈惟俭(—)。

《平湖白话报》是嘉兴地区的第一份报纸。报纸办得颇有特色,流传也最广。这时,报社就招聘了数名访员(记者),走社会、挖新闻,丰富报纸的版面和内容。

民国初期,受“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嘉兴的报业发展较快,创办报刊50余种,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平湖日报》、《新塍半月刊》、《少年新塍》等,记者也随之增多,最多时达数百人。

民国13年()7月28日,《嘉兴商报》创刊。年后,嘉兴办有《嘉区民国日报》《平湖日报》《嘉兴商报》《嘉兴民报》等。抗日战争时期,嘉兴爱国军民一面坚持武装抵抗,一面坚持文化救亡,出版抗日小报。其中以《啸报》(后改名《浙西导报》《嘉兴人报》《嘉善日报》等较为出名。沦陷区办有《嘉兴日报》《嘉兴民国日报》等报纸。

抗战胜利后,嘉兴县国民政府通过接收敌伪报社产业,以及复刊原有的民办报纸,新闻报刊和通讯社先后有《嘉区民国日报》《嘉兴商报》《国民晚报》《国民日报》《嘉兴报》、浙江国民通讯社嘉兴分社、嘉区通讯社等。

据史料载,年至年,嘉兴境内经登记核准立案的民办报纸就有三十多家,大多是地方政府和商界的舆论工具。

民国时期,报纸新闻机构中的编辑和记者没有严格的分工,编辑、采访合一,因此统称新闻记者。当时国民政府规定,新闻记者“谓在日报社或通讯社担任发行人、撰述、编辑、采访或主办发行及广告之人。”而且要求“新闻记者应加入其职务执行地之新闻记者公会或联合公会。”而各市、县的新闻记者公会必须要有从事职务行为的新闻记者十五人以上才可以组织。

新闻记者公会的任务则是“关于新闻学术及新闻事业之研究与发展事项”“关于三民主义之阐发与国策之推进事项”“关于新闻记者品德之砥砺与风纪之整饬事项”“关于新闻记者共同利益之维护增进事项”等六条。

我翻阅历史档案中的民国三十六年()《嘉兴县新闻记者公会花名册》,仔细数了一下,当时《嘉兴县新闻记者公会花名册》中登记在册的新闻记者共有一百三十六人。

根据当时对新闻记者的任职规定,必须要“在教育部认可之国内外大学或独立学院之新闻系或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在教育部认可之高级中学或旧制中学毕业,并曾执行新闻记者职务二年以上;曾执行新闻记者职务三年以上……”

我从这份《嘉兴县新闻记者公会花名册》看到,作为嘉兴县新闻记者公会理事长的王梓良,38岁,曾任嘉兴县党部书记长等职,采编工作的经历则担任《嘉区民国日报》《嘉兴人报》发行人;

38岁的李馥水,复旦大学新闻学系毕业,曾任中学校长、《嘉区民国日报》副社长;29岁的陈祖炜从秀州中学肄业,曾任小学教员,是浙江国民通讯社嘉兴分社、国民日报驻南京记者;29岁的陈礼贤则是省立中学初中毕业,曾任县政府办事员,嘉兴商报本埠记者……

我发现,由于当时正处于战争时期,以及整个社会的经济、人文等环境,嘉兴县担任新闻记者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大学毕业的寥寥无几,大多为初中毕业或是肄业,这个学历在当时整个社会还有众多百姓为文盲的情况下,已经算是蛮高的文化程度了。

还有的记者,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有一定的写作功底,且又在报纸媒体干过数年,因此也就有了新闻记者从业资格。

1
查看完整版本: 民国时的嘉兴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