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叶开泰,有一位年轻中医,出口成章,随口一来便是中医药方口诀、经典语录。说起某种疾病,总是可以引经据典,那种熟练背诵速度,仿佛这些中医古籍早已刻在他的骨髓里。这位在大家眼里颇有中医文艺气质的医生,便是张祚源。
出生于中医家庭,幼承家教,从小耳濡目染,他对许多中医古方和医学典籍都深有研究。中医学硕士毕业后,正式到叶开泰出诊,凭借自己的努力与实力,赢得患者信赖,成为叶开泰当之无愧的明星医生。
从爷爷的外公外婆辈已经开药铺行医数代了,父亲在潜江是有名的中医大夫,掌握一手针灸功夫,颇受当地人敬重。
张医生5岁起便跟着父亲开始接触中医,在其他人还哼着儿歌的时候,他就开始接触针灸穴位,点穴推拿以及“汤头歌诀”等。“不懂没关系,只管背,背到入筋入骨。”
家里书柜摆放的多种中医类书籍,父亲于望闻问切间便可洞悉病因,往往几根银针竟能解除患者的病痛,无不让他对中医学产生浓厚的兴趣,立志当一名优秀的中医。
考入湖北中医药大学以后,张祚源医生如饥似渴地沉浸在中医的世界里。“课本的知识已经不能解决我心里的很多疑问,我只有在古书里找答案,所以那几年便拼命的看书。”相比于各类经验集,他更偏爱看中医经典古籍,如《玄隐遗秘》、《景岳全书》、《伤寒杂病论》等。
▲张医生大学期间宿舍墙上的学习笔记
“从中医源头开始学习,明白中医到底是什么,如何能治病,才能找到更好地学中医的脉络,才能创新出新的思想,形成自己的行医风格和理论。”看书的同时,张医生还会用思维导图来做读书笔记,把书中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发散,更易于知识整合,形成自己的中医思维体系。
深知中医理论和真实临床之间的鸿沟,张医生从大三开始,有空的时候便在父亲的诊所帮忙,帮患者看诊、开药、扎针,在父亲深厚中医经验的指导下,他的临床经验越来越丰富,疗效日益凸显。硕士期间还跟诊多位湖北名老中医,开阔自己的诊断辨证思路、用方思路等,同时积累大量中医药治疗骨关节病及杂病经验。
勤求博采,多多临证,张医生不断在实践检验中丰富理论,同时通过理论准确地指导实践。“带着临床问题学的时候,进步非常快,印象也极深。在实践的过程中,你对中医的认识又提高了,又有新的问题了,那就再学习。中医的博大精深,是需要一辈子来好好学习的。”
张医生看诊,坚持使用古法脉诊,即“三部九候脉诊法”。此法出自《黄帝内经·素问·三部九候论》,相比于现在常见的独取寸口把脉,这是古代最早的一种全身遍诊法。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