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智慧课堂”典型创新案例征集特别报道
“好高兴,这对我来说是莫大的荣誉……”接到记者电话的湖南省郴州市汝城县思源实验学校教师何玲娜,在得知自己的案例《乡村学校“音乐+X”跨学科教学研究》入选全国“智慧课堂”50个典型创新案例后,难掩激动之情。同样,身在广东的深圳市福田外国语高级中学教师冯赫宇,得知自己的案例入选后,欣慰地告诉记者,这是他经过反复推敲及4次课堂实践打磨,完成的一节基于多媒体交互的创新生物实验融合课,“付出终有回报”。两位教师一位来自乡村的小学,一位来自城市的高中,都在自己教学实践的路上,进行着“智慧课堂”的探索。
当下,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和“双减”的推行,对课堂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融合信息技术,构建“智慧课堂”,需要更多来自一线教学的生动实践和精妙的教学创意。为此,中国教育报联合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举办全国“智慧课堂”典型创新案例征集活动。
征集活动受到各地中小学一线教师的热捧。征集启事发布后,不到20天就收到余篇来稿。按照公平、公正、保证质量的原则,中国教育报组建了由社外专家学者与报社相关报道领域主编共同组成的案例审核组,并在专家指导下,制定了科学详细的审核标准。
本次案例审核标准共涉及教学教案、教学过程、技术运用、教师素养、教学效果及教学反思6项指标,含15项审核关键要素。参与本次案例审核的专家、中央电教馆《中国电化教育》杂志社社长许林直言:“标准主要突出两个方面,首先是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巧妙运用信息手段和工具,引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其次是针对教学重点、难点,教师可以恰当地用新技术、新产品。”经过四轮审核,最终50个案例脱颖而出,入选全国“智慧课堂”典型创新案例。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些案例,探寻好的“智慧课堂”究竟什么样。
50个案例有何共同点?
——“智慧课堂”实践三大特色
从事教育工作23年的何玲娜清楚地记得,自己和学校语文教师看到枯燥无味的古诗课,慢慢被充满趣味的音乐课取代时,孩子们脸上充满了求知欲望,她感受到信息化教学的魅力。
冯赫宇,是一名仅从事教学一年多的“90后”,课堂中他运用了“超脑”平台、平板电脑、一体机、LED显示屏等多种信息化设备与技术,更多展示的是信息化设备功能决定了课堂教学组织方式。
“其实这两个案例,与其他很多入选的案例一样,都体现了智慧教育的发展方向。”许林告诉记者,关于智慧教育的研究框架,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智慧教育理念(理念创新),二是智慧学习环境(技术创新),三是智慧教学法及智慧化评价(方法创新),四是促进学习者开展智慧学习(人才创新)。
翻看50个典型案例,记者梳理发现,“智慧课堂”在具体实践中主要呈现技术辅助型、技术主导型和混合型三大类。
技术辅助型。这类智慧课堂的最大特点是从学科特点出发、以教师教学经验为基础,通过“云—网—端”整体架构,创设适合多数学生的学习环境与学习方法,包括物理时空、信息空间和学习氛围等,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灵活地参与学习。
在50个入选案例中,语文、历史等文科类学科课堂教学“理解分析情境化”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例如《抽象与具象交互促地理课堂更生动》等案例,均以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为核心,巧用互联网、智慧大屏等设备创设学习环境、组织教学模式。
“理解分析是文科类学科知识理解的基础,需要学生把事实的叙述,提升到理解其意义的理性认识和情感取向,这也是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要求之一。”参与本次案例审核的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专家组成员、北京日坛中学原党总支书记张文亚点评说,当下,教师结合教学实践需要,充分利用智能化平台,可以有目的地构建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分析并理解语文、历史等学科中的知识。
技术主导型。正如冯赫宇《多媒体交互增强生物课吸引力》的实验课教学案例,利用设备投屏功能,将教师实验操作细节放大,便于学生学习记忆,直接提升了课堂效率,也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内容、学习路径的设计。
翻看入选案例,记者发现,对自然学科中的微观结构等难以观察或抽象的事物,运用新媒体技术手段,可以使教学呈现可视化。比如实现由小变大、由快变慢、平面立体化、静态动态化、无形有形化等。“借助信息化技术增强现实感,实现物质微观结构、反映微观过程的宏观化,信息化技术简单快捷地提升了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力。因此,我们需要看到,随着智能技术的持续发展,教学内容与形式去适应技术也是一种发展趋势。”参与案例审核的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学科教育实验室常务主任李晓庆坦言。
技术创新的另一重要表现则是基于“大数据技术”的精准教学。学生数字画像、大数据学情分析、学习评测诊断等技术,帮助教师多维度掌握学生学业情况,从而实施分层教学、个性化指导。在《巧用信息技术攻破英语教学难题》案例中,教师课堂教学使用了高精准度的手写文字识别、智能评测等手段,自动生成测试报告、提供答题结果的大数据分析,智能诊断出问题所在,帮助教师实现基于数据分析及数据挖掘,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从而实现精准施教。
混合型。“新课标强调核心素养的发展,这种素养刷题是刷不出来的。入选案例,充分体现了教师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学科素养培养,积极拓展技术应用这一特点。”张文亚结合入选的数学教学案例说,数学课堂多以抽象概念、定理、公式为主,仅依靠学生的大脑想象很难从本质上认识数学、理解数学。教师结合不同年龄学生认知、知识结构构成情况,通过多媒体、VR、AR等技术,创设接近真实的问题情境,可以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欲望,使学生直观感受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双减’政策下,信息化技术为音体美课程的拓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许林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