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以赠书作稿酬的年代人民资讯
TUhjnbcbe - 2025/6/2 21:58:00

「本文来源:福建日报」

新中国成立初期,对于报刊的用稿,我国曾有很长一段时间是支付稿酬的。记得年,我在《中国少年报》上发表了一篇小文,就收到了1.5元的稿酬。别小看这1.5元,在当时能买2.5斤猪肉、5斤鸡蛋。父亲当时用这1.5元钱,为我做了一条西装短裤,还买了一点别的什么东西已经记不清了。“文革”期间,稿酬制度被取消了,以别的方式代替稿酬的事就应运而生了。这其中最常见的是以书作为稿酬。

至今在我的书架上,仍整齐地摆放着几十本各类报刊寄来作为稿酬的书。其中有一本《他们来自好八连》。随书寄来的用稿通知单里这样写道:“宏呈斌同志:你好!今天本报三版刊登了《阶级感情深似海》一稿,谢谢你们对报纸的关心支持……赠《他们来自好八连》一本,笔记本一个。”落款为贵州日报编辑部,时间是“年元月26日”。

当时,我在贵州省平坝县某工程团当兵,新兵训练结束后被分配到团政治处报道组搞新闻报道。那时在报刊用稿一般不署个人的名字,大家一商量便取了个“宏呈斌”的笔名,意为“从事宏大工程的兵”,大家都用这个笔名投稿。

那时书店里能买到的书有限,加之我们团驻地是深山沟里,上一趟街颇为不易,因此,看书就成为一道难题。尝到用稿能换来书的甜头后,更加增添了我写稿的信心和干劲。在那段时间里,我一周跑好几个连队,白天采访,晚上写稿,每周都能发3至5篇稿件。投稿多,自然用得也多,书也源源不断地寄来。每当有新书寄来,大家都争着看、抢着读。

在报道组那几年里,我写稿最勤,用稿也最多,自然得到的书也多,每一篇用稿都对应着一本书。我写的《南瓜生蛋的秘密》对应《刘白羽散文选》,《英雄前面走,我辈紧跟随》对应《山川·历史·人物》……一次,团里举办干部文化补习班,准备让我担任语文教员。正在这时,我的一篇稿子被贵州日报采用,我立即与报社编辑联系,让他寄赠一本语文基础知识方面的书,很快《语文基础知识》寄到了我的手中。我抓紧时间将这本书读了几遍,做了几万字的笔记。心里有了底气,几节课讲下来好评如潮,团里还给了我一次嘉奖。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几年下来,先后收到了60多本用稿寄来的书,我把它们统统“充公”,在报道组设置了一个图书角,供报道组的同志和基层报道员阅读。大家边读边交流阅读体会,一些同志还写出了读后感寄到报社,又换回一些书。如此“滚雪球”,图书角最多时竟达到多本书。其时,解放军报一名记者来我们团采访,当他听说这些读书故事后,咏诗一首给予鼓励:“同行读书办法多,稿酬换书一大摞。书中觅知真乐趣,携手共进军营乐。”

1
查看完整版本: 以赠书作稿酬的年代人民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