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陈惠芳
再过一年零五个月,我就要退休了,就要离开湖南日报采编岗位了。
年7月进入湖南日报社大门的那个背影,模糊而清晰。那是一个年轻的背影,那是一个充满朝气的背影。那一年,我21岁。那一年,我从湘潭大学中文系毕业。
一晃,就是37年了。37年,我从未离开过湖南日报社,不离不弃,更有一份执着与热爱。我的青年与中年,都奉献在这里。湖南日报社也就成了我的“衣食父母”。
由于申报职称的缘故,我认真地梳理了一下累积的岁月。年8月,我被评聘为主任编辑之后,很少有继续申报高级编辑的念头。我的主业是新闻,副业是诗歌创作,也留下了不少成果。我曾想,就以“主任编辑”的面目告别湖南日报社,也是体面的。
某日,我整理作品,发现了一大堆花花绿绿的东西。那是近本荣誉证书与获奖证书。某日,同事提醒我快退休了,还是申报一下高级职称,算是一个交代。于是乎,我“上心”了,便翻找出了大量的材料。
当然,除了材料,还“翻找”出了很多的感悟。从事新闻采编工作近40年,感悟不少。连日来,我穿行在自己留下的有形或无形的足迹之间,深感记者与编辑的不易。
这些年来,我干过很多新闻采编部门,从经济、农村到科教文卫体,从白班到晚班,从大报到小报,从省报到基层挂职,一路走来,可谓“不改初心使命”。从进报社大门的那天起,我就给自己立了一条规矩: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不要忘记自己是党报新闻工作者。所以,所有的感悟中,最重要的感悟是“忠诚与责任”。忠诚是一个新闻工作者的立身之本,责任是一个新闻工作者的进取之道。
往大处说,几十年,我从未出过重大新闻责任事故;往小处讲,几十年,我有一些可以回顾、玩味的新闻作品。有的同事对我说:“你拿了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达到了事业的巅峰。”我认为,这既是个人多年努力的结果,更是团队精诚合作的结果。这是我退休前的一个礼炮,更是一个新的起点。我的目标是“退而不休”,继续保持对新闻事业的一份热爱。
借申报职称的机会,我想谈几点最深切、最真实的感受。
一,头上冒汗气,脚底有生气。有温度、有高度、有厚度的新闻,是走出来的。除此之外,别无捷径。
近40年,我采编的新闻作品数以万计。我看重的是那些来自一线、来自现场、来自基层的新闻作品。比照比照,我更加深切地体会到习近平总书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重要论述的重要性。离开了人民,新闻也是“无水之鱼”。新闻的鲜活,就在于此。
年4月至7月,也就是我到湖南日报社工作的第三年,我迎来了新闻采编工作的第一大起点。我与另外一名记者承担了《湘西纪行》系列报道的采访任务。
当年,我只有23岁,纯粹是一个新手,严重缺乏采访经验。初生牛犊不怕虎。我是“初生牛犊不怕苦”,抱定“多吃苦,多走路”的决心,争取将这次采访任务完成好。当时,湘西大部分地区是贫困的偏远山区,“行路难、就医难、就学难”是最突出的难题。我要“为民鼓与呼”。3个月时间,跋山涉水,行程数千公里,采访了龙山、永顺、花垣、保靖、凤凰、吉首等县市的土家苗寨,采写了20篇通讯。《湖南日报》在头版开辟了《湘西纪行》专栏。这些报道引起社会强烈反响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