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参考消息创刊90周年特刊90年,你们
TUhjnbcbe - 2025/7/20 18:26:00

原标题:《参考消息》创刊90周年特刊|90年,你们的真情感动我们

参考消息网11月7日报道(文/戚淑娟杨梅菊)

这是个美好的邀约——以一份报纸90岁生日的名义,来一场诉说和倾听。

这是份深情的礼物——多篇故事,被郑重地回忆、讲述,再被一笔一画地描摹、投递。

这是份幸福的眷顾——一封一封的书信拆开,我们被那些自五湖四海飞来的心迹所鼓励、所温暖、所珍视。

自征文令发出以来,“我与《参考消息》的故事”征文活动已收到篇来稿。投稿的读者上有耄耋九十九,下有九岁小朋友,更有一家三代或四代共读《参考消息》。我们的读者中有将军、大使、科学家,有名医、作家、董事长;有初始大字不识几个的读者坚持读报多年实现“脱盲”,有农民兄弟每日在田间地头必带《参考消息》,还有“打工人”读《参考消息》创作出数十万字的长篇小说……你们有的离我们很远,遍布祖国各地乃至海外,有的来自瑞金、遵义的红土地,有的是少数民族同胞和香港读者,还有的是身处异域的中国留学生;有的又离我们很近,近到就是《参考消息》的前编辑、记者和翻译,以及住在新华社大院的印厂师傅。

在我们眼里,你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那就是我们惺惺相惜的知音知己,是《参考消息》引以为傲的“宝藏读者”。

你们的故事,巧遇着相似的成长机缘,也沉淀着共同的时代记忆。

有人说《参考消息》助自己迈进大学之门,有人说《参考消息》圆了自己的作家梦。《参考消息》成了思政教案的“例证”、画家的“灵感”、学术研究的“论据”、长篇文学创作的“素材”。很多读者自发收藏《参考消息》,有的虽身居“斗室”却让剪报占据“半壁江山”,有的辗转搬家也不离不弃已泛黄的报纸。更有人说,《参考消息》于自己如同一日三餐一般的生活必需品,数日未读则食不甘味、夜难成眠。你们不吝用“百科全书”“万报之报”的美称来赞誉这份报纸,更异口同声地称其为“精神食粮”“终身伴侣”。

在你们看来,这是独特的“看世界之窗”,是心心念念的“诗与远方”,是弥足珍惜的“心灵家园”。

参考铁粉:遍布全球同一份爱

如果说历代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参考消息》的重视、关怀与指导明确了我们的使命和遵循,那么无数读者对《参考消息》的热情、信赖与支持则无疑为我们把这份报纸越办越好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动力和灵感之源。

说起来,人生就是不断的际遇——而每一位读者与《参考消息》的相遇,都是如此不同而又如此相似:你们出身迥异,遍布全球,互不相识,但内心对“开眼看世界”的渴望,让彼此拥有了同一种身份,那就是“参考铁粉”。

当人们想要便捷、快速地获取世界资讯,《参考消息》往往成为首选渠道。北京市的忠也仁朋友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年8月下旬,他随一个近人的施工队去往中东某国工作。受命组建公司信息机构时,在众多的备选目录中,他的首选“当然就是《参考消息》”。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教授级高工梁鑑老人曾是中共西北局地下党成员,他说:“《参考消息》是我70多年的政经耳目。我年访问苏联前,迫切需要了解苏共的情况,但只有在《参考消息》上才找到了所需信息,让我感受到《参考消息》的重大价值。”征文令发出后,他给报社寄来了厚厚三大本他“近年所写的回忆录性质的书”。翻开书页,很多批注都是以“《参考消息》某年某月某日”开头。

与《参考消息》同龄的新疆乌鲁木齐老人卫粮军己经连续52年订阅我们的报纸。年,年事日高的他开始担心自己“不知哪一天就倒下去了”、后面的报纸“看上看不上的也不知道”,但又舍不得就此退订,于是就改成每半年订一次,这一下就又坚持了七年,直到今天。

江苏南京的百岁老人张祖壬则告诉我们,他一生爱看《参考消息》,这一习惯改变了他的人生观,使来自“旧社会”的他成长为一个能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的新中国银行工作者……

“言语随风飘逝,文字与世长存。读报,尤其是《参考消息》,阅读的是鲜活智慧。看《参考消息》是文明的享受。”中国人民大学王义桅教授这样写道。

是的,文字之中有永恒,文字之中,更有“众生平等”。

“我是捡破烂儿的,我就订《参考消息》了,咋地?!爱咋咋地!”这句看上去有几分赌气的话,出自安徽农民“辽漂”拾荒者徐振斌之口。无独有偶,作家余华也曾对《参考消息》记者亲口说起,他在杭州的公共图书馆里,亲眼看到拾荒者走进阅览室拿起一份当天的《参考消息》读了起来。

而这种“平等”背后,也有着“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历史印记。武汉市的抗美援朝老英雄梅良材就亲身体验了从“眼馋”到“拥有”的转变:“我看《参考消息》不容易!在朝鲜战场期间,明明团部有《参考消息》,但他们不让我看,说这是团首长才能看的机密,而我一小兵蛋子不够资格。后来能看了,就迷上讲实话的《参考消息》。”

心中C位:珍藏多年缘深情切

读者们对《参考消息》着迷而珍惜,有趣的故事说不完。

中国围棋名家王元说,他把一天中最好的时间用来读《参考消息》;四川自贡的罗俊辉朋友把他的数千份《参考消息》剪报做成当地图书馆馆藏史料;天津的张梅女士一直筹划着在天津创办《参考消息》读报沙龙,好把她收藏多年的《参考消息》拿出来与大家共享;上海油画家杨继仁不但把《参考消息》画进了油画,还把它安排在C位;安徽合肥的韩福根老人反复建议《参考消息》在报头加上农历日期,最近又多次寄来参考材料;湖南的肖希杰朋友寄给报社的90周年贺礼,是自己两斤多的大部头书稿,并随信寄来了一根红线绳……

一些几十年如一日阅读《参考消息》、如今与报纸几乎同龄的老年读者们,他们执着地表达着对这份报纸的爱意。

辽宁辽阳的九旬老人马凯,他的征文“写了二十多天,六易其稿”;湖北武汉的金南强则反反复复发来征文电子版十次,但编辑都打不开,最后他发动子女从三个城市用多个电子邮箱同时传送,随后又寄来了纸质版,待我们确认收到后才放心;浙江鲍德善先生先后寄来8封挂号信,里面有8篇征文(多篇七言绝句),用的是定制花边宣纸信笺,写的是繁简相间的竖版行楷,每页还印着3至8方或规整或随型的金石私印;辽宁大连的王德全老人则给《参考消息》寄来一首贺诗,老人家早年参加革命,写得一手好字,如今虽因年老手抖不复当年,但《参考消息》90年令他“很高兴开怀”,发来的诗和短信,一共字……

青年声音:心系家国志存远方

以人的一生来计,90岁已是足可看淡和放下一切的耄耋之年。但对《参考消息》而言,90年只是发展历程上一个值得纪念与回眸的节点,新时代我们还要重整行装再出发。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格外珍视数百篇征文里那些来自青年的声音。从这些充满活力和深邃思考的话语中,我们看到了国家的未来以及我们报纸的未来。

“我还只是一名群众,不是党员,我好想申请入党,成为重要的一分子。”来自北京的孙莉这样立下心志,而她的动力,正来自阅读《参考消息》。在广东中山的学生陈悠然看来,《参考消息》是年轻人与老一辈连接的桥梁。“这个国家,不仅有‘70后’‘80后’在关心着国家的发展,‘90后’乃至我这样的‘00后’也对民族复兴的时代大局高度

1
查看完整版本: 参考消息创刊90周年特刊90年,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