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参考消息网」
参考消息网10月15日报道(文/姜洋)
第一次读到《参考消息》,是我上小学四年级时。我家邻居的男主人订有一份《参考消息》。有一次,我对他家书桌旁架子上一大堆叠得高高的报纸非常好奇,不由得抽下一张来看,上书《参考消息》几个字。初次阅读,对这份报纸留下的印象,是有一篇报道有关巴勒斯坦在阿拉法特领导下与以色列的斗争。从那时候起,我知道中国有一份介绍国外情况的报纸,明白阅读《参考消息》可以了解世界,增加知识。好景不长,邻居搬家,“搭便车”看《参考消息》的机会没了。但阅读这张报纸的欲望却埋在心底。在那个充斥“读书无用论”的年代,《参考消息》是助我打开眼界、增长知识、拓宽视野的一扇窗。
国际视角助我写出好稿
上高中时,我在县邮电局门口阅报栏又看到了《参考消息》。年高中毕业,下乡插队当知青后,没有机会接触《参考消息》。再次看到《参考消息》是年上大学后的事了,那时我们学校图书馆门口阅报栏中就有。那时候,《参考消息》选登了许多境外媒体对中国的农村改革、城市改革以及对外开放的报道与文章。这使我在大学课本、参考书之外获得了一个非常好的国际视角。
年,大学毕业后我分配到《经济日报》(那时候叫《中国财贸报》,年1月1日改名为《经济日报》)工作。办公室订有《参考消息》,看报不用找阅报栏了。只要不出差,我是每日必读。
年,编辑部把我派往重庆记者站工作。在重庆工作期间,《参考消息》对我写稿帮助极大。在远离报社大本营的地方,要把地方性内容写出具有全国性大局意义的报道,除了报社提供的新闻宣传参考指导外,各种报纸的剪报对我写稿起了非常好的作用,其中《参考消息》是一个重要来源。在驻站期间,我积累的剪报本有30本左右,有一部分是从《参考消息》上剪下来的。写稿件时,时不时利用《参考消息》中获得的一些数据进行中外对比,拓宽了报道的视野和深度,为报社提供了一些较好的报道,比如《洋经理为何被辞退?》《经纪人在重庆》《外商为何选择了重庆》等文章,都参考和引述过《参考消息》上的国际信息和数据。
印象最深的是年12月9日《经济日报》头版,刊登了我写的约字长文《东方西方话中国——世界舆论评点中国改革》。这篇述评性文章完全是根据《参考消息》的内容写出的。没想到报社一字不改,放到如此显著位置。年,国内处于困难时期,国际上出现了关于中国改革开放是否继续坚持,中国经济是否出大问题等各种舆论。我在重庆,根据《参考消息》上多篇国际媒体的客观评论,写下了这篇文章。稿件电传北京后,很快就见报了。后来有人问我,“你一个驻地方记者,如何能够用国际视角回答当时国内外普遍关心的问题,你凭什么掌握情况”。我说:“全拜《参考消息》帮助。”
提供丰富国际金融信息
光阴荏苒,上世纪90年代初从新闻界转入金融界工作,《参考消息》仍然是我每天必读的报纸。我对《参考消息》的内容更加关心,尤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