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回来了
桂枝
为樟科植物肉桂CinnamomumcassiaPresl的干燥嫩枝。主产于广东、广西及云南省。春、夏二季采收,除去叶,晒干或切片晒干。生用。
性能: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
功效: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用法用量:煎服,3~9g。
使用注意:本品辛温助热,易伤阴动血,凡外感热病、阴虚火旺、血热妄行等证,均当忌用。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
应用
1.风寒感冒。本品辛甘温煦,甘温通阳扶卫,其开腠发汗之力较麻*温和,而善于宣阳气于卫分,畅营血于肌表,故有助卫实表,发汗解肌,外散风寒之功。对于外感风寒,不论表实无汗、表虚有汗及阳虚受寒者,均宜使用。如治疗外感风寒、表实无汗者,常与麻*同用,以开宣肺气,发散风寒,如麻*汤(《伤寒论》);
若外感风寒、表虚有汗者,当与白芍同用,以调和营卫,发汗解肌,如桂枝汤(《伤寒论》);
桂枝汤
组成:桂枝9g芍药(白芍)9g甘草6g生姜9g大枣3枚
方歌: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功。
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使邪从表而出)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鉴别症状,又如小便自利。这里主要用于与外感风热证相比较。),脉浮缓或浮弱者。
方解:本证是由风寒束表,营卫不和所致。外感风寒表虚证,《伤寒论》中称之为太阳中风,其病机为卫强营弱(是卫气与邪气交争的应急状态)。
使用:现在常用于半身汗出,效果颇佳;成人遗尿,加龙骨、牡蛎;以及遗精早泄等证。
若素体阳虚、外感风寒者,每与麻*、附子、细辛配伍,以发散风寒,温助阳气。
2.寒凝血滞诸痛证。本品辛散温通,具有温通经脉,散寒止痛之效。如胸阳不振,心脉瘀阻,胸痹心痛者,桂枝能温通心阳,常与枳实、薤白同用,如枳实薤白桂枝汤(《金匮要略》);
枳实薤白桂枝汤:枳实12g,厚朴12g,薤白9g,桂枝6g,瓜蒌实24g。功用:通阳散结,下气祛痰。主治:胸痹。气结在胸,胸满而痛,心中痞气,气从胁下上逆抢心,舌苔白腻,脉沉弦或紧。
若中焦虚寒,脘腹冷痛,桂枝能温中散寒止痛,每与白芍、饴糖等同用,如小建中汤(《金匮要略》);
小建中汤
组成:芍药酒炒18g 桂枝9g 炙甘草6g 生姜9g 大枣4枚 饴糖[1]30g
功用: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主治:虚劳里急证。腹中时痛,喜温喜按,舌淡苔白,脉细弦;或虚劳而心悸[2],虚烦不宁,面色无华,或手足烦热,咽干口燥等。
附方:
1)*芪建中汤:小建中加*芪9g,功用:温中补气,和里缓急。主治:虚劳里急,诸不足。
2)当归建中汤:小建中加当归12g,功用:温补气血,缓急止痛。主治:产后腹痛。产后虚羸,腹中疼痛不止,吸吸少气,或小腹拘急,痛引腹背,不能饮食。
3)大建中汤:蜀椒6g,干姜12g,人参6g。功用:温中补虚,降逆止痛。主治:虚寒腹痛。心胸中大寒,呕不能食,腹中寒上冲皮起,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舌苔白滑,脉细紧,甚则肢厥脉伏,或腹中漉漉有声。
乌梅丸
组成:乌梅30g细辛3g干姜9g*连6g当归6g附子6g蜀椒5g桂枝6g人参6g*柏6g
方歌:乌梅丸用细辛桂,*连*柏及当归,人参椒姜加附子,清上温下又安蛔。
功用:温脏安蛔。
主治:蛔厥证。腹痛时作,心烦呕吐,时发时止,常自吐蛔,手足厥冷。亦治久痢久泻。
方解:“蛔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
乌梅――涩肠止泻;*连、*柏――清热燥湿止痢;附子、干姜、桂枝、川椒、细辛――温肾暖脾助运;人参、当归――益气补血扶正。
方药配伍特点:寒热并用;补泻同施;邪正兼顾;酸苦辛俱备。
若妇女寒凝血滞,月经不调,经闭痛经,产后腹痛,桂枝既能温散血中之寒凝,又可宣导活血药物,以增强化瘀止痛之效,多与当归、吴茱萸同用,如温经汤(《金匮要略》);
温经汤
组成:吴茱萸9g当归6g芍药6g川芎6g人参6g桂枝6g阿胶6g牡丹皮6g生姜6g甘草6g半夏6g麦冬9g
方歌:温经汤用吴萸芎,归芍丹桂姜夏冬,参草益脾胶养血,调经重在暖胞宫。
功用:温经散寒,祛瘀养血。
主治:冲任虚寒,瘀血阻滞证。漏下不止,月经不调,或前或后,或一月再行,或停经不至而见入暮发热,手心烦热,唇口干燥。亦治妇人久不受孕。
方解:
吴茱萸、桂枝――温经散寒通脉,为君;
当归、川芎、芍药――活血祛瘀,养血调经;
丹皮――活血祛瘀,退虚热;
阿胶、麦冬――养阴润燥清热,制吴茱萸、桂枝之温燥;
人参、甘草――益气和中;
半夏――降气散结;
生姜――温里散寒,温中和胃;
甘草――又能调诸药。
桂枝茯苓丸
组成:桂枝茯苓丹皮芍药各6g
方歌:金匱桂枝茯苓丸,桃仁芍药和牡丹,等分为末蜜丸服,缓消癥块胎可安。
功用:活血化瘀,缓消癥块。
主治:瘀阻胞宫证。腹痛拒按,或漏下不止,血色紫黑晦暗,或妊娠胎动不安等。
方解:本方证治妇人素有癥块,导致妊娠胎动不安,漏下不止之证。
桂枝――温通经脉而行瘀滞;
桃仁――化瘀消癥之要药;
丹皮――散血行瘀,清退瘀久所化之热;
芍药――养血和血;
茯苓――消痰利水,渗湿健脾。
为保胎元,不得不用消癥之法。癥去则血自归经,而血止胎安。
若风寒湿痹,肩臂疼痛,可与附子同用,以祛风散寒、通痹止痛,如桂枝附子汤(《伤寒论》)。
3.痰饮、蓄水证。本品甘温,既可温扶脾阳以助运水,又可温肾阳、逐寒邪以助膀胱气化,而行水湿痰饮之邪,为治疗痰饮病、蓄水证的常用药。如脾阳不运,水湿内停所致的痰饮病眩晕、心悸、咳嗽者,常与茯苓、白术同用,如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
苓桂术甘汤
组成:茯苓12g桂枝9g白术9g甘草6g
方歌:苓桂术甘化饮剂,温阳化饮又健脾,饮邪上逆胸胁满,水饮下行悸眩去。
功用:温阳化饮.健脾利湿。
主治:痰饮。胸胁支满,目眩心悸,舌苔白滑,脉弦滑。
若膀胱气化不行,水肿、小便不利者,每与茯苓、猪苓、泽泻等同用,如五苓散(《伤寒论》)。
五苓散
组成:猪苓9g泽泻15g白术9g茯苓9g桂枝6g
方歌:五苓散治太阳府,泽泻白术与二苓,温阳化气添桂枝,利便解表治水停。
功用: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主治:
1)蓄水证。小便不利,头痛微热[1],烦渴欲饮,甚则水入即吐,舌苔白,脉浮。
2)水湿内停。水肿,泄泻,小便不利,以及霍乱等。
3)痰饮。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眩,或短气而咳者。
方解:
茯苓、猪苓、泽泻――淡渗利湿,治标;
白术――健脾,治本;
桂枝――辛温解表,用以解肌发表;温阳化气,以助膀胱气化。
肾气丸
组成:干地*24g,山药、山茱萸各12g,泽泻、茯苓、牡丹皮各9g,桂枝、附子各3g
功用:补肾助阳。
主治:肾阳不足证。腰痛脚软,身半以下常有冷感,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小便反多,入夜尤甚,阳痿早泄,舌淡而胖,脉虚弱,尺部沉细,以及痰饮,水肿,消渴,脚气,转胞等。
方解:本方证治为肾阳不足所致。方中重用干地*以滋补肾阴,为君;臣以山茱萸、山药补肝脾而益精血;加以附子、桂枝之辛热,助命门以温阳化气;佐以泽泻、茯苓利水渗湿,且可使滋阴而不滋腻,丹皮清肝泻火,使补阳不动相火。
本方的配伍特点:一为补阳与补阴配伍,阴阳并补,而以补阳为主;二为滋阴之中配以少量桂、附以温阳,目的在于阴中求阳,少火生气,故方名“肾气”。“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注意肾气丸与六味地*丸的沿革过程!
附方:
加味肾气丸:附子9g,白茯苓、泽泻、山茱萸、山药、车前子、牡丹皮各6g,官桂3g,川牛膝6g,熟地6g。功用:温补肾阳,利水消肿。主治:肾阳虚水肿,腰重脚肿,小便不利。
4.心悸。本品辛甘性温,能助心阳,通血脉,止悸动。如心阳不振,不能宣通血脉,而见心悸动、脉结代者,每与甘草、人参、麦冬等同用,如炙甘草汤(《伤寒论》)。
炙甘草汤
组成:生地50g、炙甘草12g、生姜9g、桂枝9g、人参6g、阿胶6g、麦冬10g、大枣10枚,以清酒水酒各半煎服。
功用:滋阴养血,益气温阳,复脉止悸。
主治:
1)阴血不足,阳气虚弱证。脉结代,心动悸,虚羸少气,舌光少苔,或质干而瘦小者。
2)虚劳肺痿。咳嗽,痰唾多,形瘦短气,虚烦不眠,自汗盗汗,咽干舌燥,大便干结,脉虚数。
方解:方中重用生地滋阴养血为君;配以炙甘草、人参、大枣益心气,补脾气,以资气血生化之源;阿胶、麦冬、麻仁滋心阴,养心血,充血脉,共为臣;佐以桂枝、生姜辛温性散,以温心阳,通血脉。用法中加酒煎服,意在以清酒之辛热,温通血脉,以行药力。
诸药合用,使阴血足而血脉充,阳气足而心脉通,共成阴阳并补之剂。如此则气血充足,阴阳调和,悸定脉复。
若阴寒内盛,引动下焦冲气,上凌心胸所致奔豚者,常重用本品,如桂枝加桂汤(《伤寒论》)。
桂枝加桂汤:桂枝汤原方中桂枝加至15g。功用:温通心阳,平冲降逆。主治:太阳病误用温针或发汗过多而发奔豚。
附方:
桂枝加芍药汤:桂枝汤原方中芍药加至18g。功用:调和气血,缓急止痛。主治:太阳病误下,邪陷太阳,腹满时痛者。
桃核承气汤
组成:桃仁12g大*12g桂枝6g炙甘草6g芒硝6g
方歌:桃核承气五般施,甘草硝*并桂枝,瘀热互结小腹胀,如狂蓄血功最奇。
功用:破血下瘀。
主治:下焦蓄血证。少腹急结,小便自利[1],甚则谵语烦躁,其人如狂,至夜发热[2]。以及血瘀经闭,痛经,脉沉实而涩者。
方解:本方证为太阳不解,传入下焦,瘀热互结所致的下焦蓄血证。方由调胃承气汤加桃仁、桂枝组成。方中桃仁破血祛瘀,大*攻下瘀积,二者瘀热并治而为君药;芒硝软坚散结,桂枝“温经通脉”、“散下焦蓄血”共为臣;炙甘草护胃安中,和解诸药以为佐使。服后“微利”,使蓄血去,瘀热清,诸证自平。
本方的应用不外乎破血下瘀,引热下行。如表证未解者,先当解表,而后用本方。
*芪桂枝五物汤
组成:*芪9g 芍药9g 桂枝9g 生姜18g 大枣4枚
方歌:*芪桂枝五物汤,芍药大枣与生姜,益气温经和营卫,血痹风痹功效良。
功用:益气温经,和血通痹。
主治:血痹。肌肤麻木不仁,脉微涩而紧。
当归四逆汤
组成:当归12g 桂枝[1]9g 芍药9g 细辛[2]3g 炙甘草6g 通草6g大枣8枚
方歌:当归四逆桂芍枣,细辛甘草与通草,血虚肝寒手足冷,煎服此方乐陶陶。
功用: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主治:血虚寒厥证[3]。手足厥寒,口不渴,或腰、股、腿、足疼痛,舌淡苔白,脉沉细或细而欲绝[4]。
方解:四肢为诸阳之本,阳气不足,四末失其温养,所以手足厥寒。然而不见其他阳微阴盛证,却又脉细欲绝,是血虚而又经脉受寒,血脉不利之故。
本方从组成上是由桂枝汤去生姜,倍大枣,加当归、细辛、通草而成。血虚寒凝,故以苦辛甘温之当归补血和血为主药,与芍药益阴合营合而补血虚[5];桂枝[6]辛甘温,宣通阳气,鼓舞血行,温经散寒,以祛经脉中客留之寒邪而畅通血行;细辛启发肾气,鼓动诸阳之本,使肾阳上升,外温经脉,内温脏腑,通达表里上下,以除内外之寒邪;甘草、大枣益气健脾,既助归、芍之补血,又助桂、辛通阳;更加通草[7]通经脉,使阴血充,客寒除,阳气振,经脉通,手足温而脉亦复。
注意四逆散、四逆汤、当归四逆汤三方的异同点。四逆散治阳郁厥逆,传经热邪入里,阳气闭郁不达四末,其冷在肢端,症见四肢欠温,较轻,尚可见身热,脉弦等症;四逆汤、当归四逆汤均治寒厥,但前者主治少阴病阴寒内盛,阳衰之极,肢冷过肘膝,一身虚寒之象;而当归四逆汤是由于肝血不足,血虚寒凝于经脉,其病在经不在脏,其肢厥程度亦较四逆汤为轻,并见血虚舌淡,脉细等。
“四逆汤全在回阳起见,四逆散全在和解表里起见,当归四逆汤全在养血通脉起见。”
桂枝人参汤:桂枝12g,甘草炙9g,人参9g,干姜9g。功用:温里解表,益气健脾。主治: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下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
桂苓甘露饮
组成:茯苓15g猪苓15g 白术12g 泽泻15g 官桂3g 石膏30g寒水石30g 滑石30g 甘草6g
方歌:桂苓甘露猪苓膏,术泽寒水滑石草。
功用:清暑解热,化气利湿。
主治:暑湿证。发热头痛,烦渴引饮,小便不利,及霍乱[1]吐下。
方解:注意其组成,由五苓散:茯苓、猪苓、泽泻、白术、桂枝;六一散:滑石、甘草;再加石膏、寒水石组成。
白虎加桂枝汤:知母18g,石膏50g,甘草炙6g,粳米6g,桂枝5~9g。功用:清热、通络、和营卫。主治:温疟,其脉入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以及风湿热痹,症见壮热,气粗烦躁,关节肿痛,口渴苔白,脉弦数。
*连汤:*连、炙甘草、干姜、桂枝各9g,人参6g,半夏9g,大枣4枚。功用:寒热并用,和胃降逆。主治:上热下寒证。胃中有热,肠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
再造散
组成:*芪6g 人参3g 桂枝3g 甘草1.5g 熟附子3g 细辛2g羌活3g 防风3g 川芎3g 煨生姜3g。另枣二枚,加赤芍共煮。
方歌:再造散用参芪甘,桂附羌防芎芍参,细辛煨姜大枣入,阳虚外感服之安。
简捷记忆:再造桂枝汤,芪附芎人羌辛防。
功用:助阳益气,解表散寒。
主治:阳气虚弱,外感风寒。恶寒发热,热轻寒重,无汗肢冷,倦怠嗜卧,面色苍白,语言低微,舌淡苔白,脉沉无力,或浮大无力。
方解:方中人参、*芪、附子补气助阳,既能助药势以鼓邪外出,又可预防阳随汗脱;桂枝、细辛、羌活、川芎、防风疏风散寒,以解表祛邪。芍药合营,炒则寒性减,起佐制之功;煨生姜温胃,大枣滋脾生津,合以升腾脾胃生发之气,调营卫而资汗源。甘草和诸药。
1、细辛为阳虚外感之必用药。
2、为防药运无力,故用川芎。
梦想Dream
人生充满着各种梦想,如果你不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你就会被别人纳入追求他的梦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