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云:太陰司天,其化以濕。夫百病之生也,皆生於風寒暑濕燥火。其云:“諸濕腫滿,皆屬於脾”;“諸痙項强,皆屬於濕”;“秋傷於濕,冬生咳嗽”。又云:陰受濕氣。其《痹論篇》云:濕氣勝者為著痹也。人的身體濕氣重者,大多具有以下特徵:一、多汗。稍動則易出汗、常年全身或局部濕潤有汗、常出黃汗。二、大便長時稀溏,或先幹而後稀軟,或軟而粘膩。三、身體一處或多處關節酸脹痛,遇陰雨天加重,並且睡眠時或伴有腿肚“抽筋”症狀。四、早上醒來周身疲乏無力,懶床不想起。還可伴周身僵硬、項强不靈活。五、刷牙常有惡心欲吐的反胃症狀;咽喉常覺有“卡阻”感受;口腔時出潰瘍,舌苔胖大,厚膩,舌兩邊多齒痕,口水多。六、食欲不正常,或一時食多,或一時食少。或是稍食多則腹脹難消,且容易肚子長胖。七、雙下肢水腫,手指按之出凹陷。八、皮膚長瘡,雙腳有腳氣等症狀。這些是身體有濕氣的顯著徵象,有些較具體特異的症狀就必須由專業醫生來診斷了。今天我們生活在一個工業商業都很强大的社會環境之中,人們為了生存要努力去跟上這個時代,人心大都浮躁不安,心機謀劃處處營為。《黃帝內經》講: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於是乎,隨時用心謀慮,久必肝氣耗損,肝氣過損,則木(肝氣)不制土(脾氣),太陰濕土(脾氣)就反盛壯,則內濕生矣。此其一。當今全球人口增長過多;城鎮、公路、工商業圈地占用大量土地及耕地使之硬化;各類工業軍工業機械之超大規模使用,導致大量廢氣、汙濁氣之排放,亦導致了全球氣溫上升,這就具備中醫理論認為“火熱上攻,寒水耗於下”之態勢,則水不足,土濕就更盛。此其二。大多數的人們生活用水都是含氯的自來水,並且食用的各類蔬菜、水果、肉、蛋、一部分糧食,無不皆是靠各種激素、農藥而種得之!許多人服用太多的“抗生素”。不加節制的暢飲各種飲料、保健口服液、酒、茶、奶制品。而且,暴飲暴食。《黃帝內經》云:飲食自倍,脾胃乃傷。此其三。今天的人們生活大都不規律,熬夜成了常態。這會導致脾胃運化規律受損,脾氣傷則濕土夯而盛。此其四。總之,具備這些就會內濕中生。生活中,人們若不注意季節變化,避雨露而防濕氣,又久處陰濕之地,熱天吹冷氣過度,這就會觸冒外濕之氣了。中醫認為,濕氣為陰邪。最易與風、寒邪氣相合而致人生病。濕邪致病易生而難除。古之醫者有“醫不治濕”之感慨。怎麼做能盡可能防濕氣之生呢?首先,生活工作要有規律。飲食要三餐基本定時,早、中餐吃八分飽,晚餐少吃。最不宜睡前吃夜宵,此百害無一益。對各類液體宜少飲,就是渴了,也應少少飲水。其次,要經常運動身體。所謂“流水不腐”,身體常少運動就會“生腐”即生濕氣。肥胖之人大多不喜運動,肥胖就是中醫講的痰濕。當然日常生活中最好不吃生、冷、肥膩之食物。不可久坐。久坐傷肉則痰濕易生。不可久睡。久臥傷氣,則陽不化氣而濕氣生長。生活在城市裏的人們,要盡量多去郊外山野親近大自然,多與天地萬物相溝通。最後建議幾條防濕祛濕的中醫保健方:一、每於夏天“三伏天”時候,在背部的膀胱經行走罐、拔罐。二、中醫有云:要想身體安,三里常不幹。就是取兩小腿的“足三里”穴,經常艾灸之。懸灸、隔姜灸、灼膚灸都可。三、對一些身體偏壯,確是有濕熱症狀的人,可以多喝薏苡仁加赤小豆熬的粥。四、生活中,凡不如意之事者占九成。要保持心量大度一些,凡事不必斤斤計校,過算心機。能反省此,心態必會平和趨好,快樂不就自然而生了嗎!
松月堂淘宝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