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吐瀉並作的病因之一隅
付忠
--
摘要: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
友電話諮詢:近來較多孩子上吐下瀉,何以故?
余答:胃氣不降則吐,脾陽不升則瀉。總因立冬後天氣轉寒,易感風寒,感寒後未能及時散去,又食肥甘厚味,或食寒涼生冷,脾胃本虛,致胃氣不能降,脾陽不能升。故致吐瀉並作。治法應先灸大椎祛外感風寒,再灸中脘以除中寒,灸足三裏以降胃氣,灸太白以升脾陽。若做以上處理仍無緩解者請找明理中醫治療。
嘗試論之:寒邪入侵,多先從太陽入,故致有惡風或惡寒,或發熱或不發熱,或直中太陰(脾),則易見瀉泄之症,或入陽明(胃),則“胃中虛冷,不能食者,飲水則噦”(見《傷寒雜病論·辨陽明病脈證並治》)。噦字義有二:一為呃逆,一為嘔吐。意指胃中寒不能飲食者喝水即會發生呃逆或嘔吐現象。後文又說:“食谷欲嘔,屬陽明也。”這是說飲食後即欲嘔吐為陽明病。《傷寒雜病論·辨太陰病脈證篇》又云:“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這段話是說太陰病的特點,即是腹部脹滿而嘔吐,飲食不下,發生較嚴重的泄瀉。太陰與陽明互為表裏,其病或因外感寒邪,或內傷生冷。故入冬後尤宜注意外避風寒,內避生冷寒涼飲食,若欲食肥甘厚味,不可在感寒時食用。脾胃素弱者更應注意。
本文僅就嘔吐及泄瀉的一種情況引《傷寒雜病論》的部份條文略作闡述,另有太陽陽明合病、嘔吐或下利獨見者,又有少陰病吐利並作者,又有厥陰病傷寒發熱下利者,讀者欲詳細了解請自閱《傷寒雜病論》原書。
松月堂淘寶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