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瘡的認識
張聯伟
--
痔瘡是常見的肛腸疾病,年齡越大越易罹患此病。症狀為:大便帶血,便後鮮血、或便時滴血;肛門墜脹、疼痛、瘙癢,嚴重時伴肛周膿腫及分泌膿腫液或漏糞便。俗話說“十男九痔”,且久治難愈。
《黃帝內經》曰:因而飽食,筋脈橫解,腸澼為痔。意即如果吃得太飽,胃腸的筋脈橫滿解裂,就會形成下泄膿血的痔瘡。《內經》裏又曰:腸移熱於大腸,為虙瘕,為沉。意即:小腸移熱於大腸,成為伏瘕,或為痔瘡。
《靈樞》經曰:(腎脈)微澀為不月、沉痔。意即腎脈微弱而澀,是女子就會月經不調,是男子就會成痔瘡。
《金匱要略》里講:小腸有寒者,其人下重便血,有熱者,必痔。意即小腸有寒之人,則大便時有墜脹感伴大便帶血,小腸有熱則為痔瘡。
深究經典及古今大醫家之認識,痔瘡所生之根原是:標為大、小腸之病,本是脾氣虛而濕郁致肝血不升而下陷。故本病表相是有熱有濕而根本原因確是脾寒不運肝血下陷致肛周寒濕郁而化熱並伴有血瘀的症狀。
治則:早期以治標即祛濕熱止血消疼為主,兼固中氣;急症平愈後則以補益脾氣生肝血為主兼清利為輔。
自我調理如下:
1、《千金方》言:禁寒冷食、豬肉(指肥肉)、生魚、生菜。生病及治療期間禁房事。禁吃蒓菜(南方湖泊邊多生此菜)。
2、應做到吃辛辣不可太重。
3、應適當節制食量,不能吃太飽。
4、不可熬夜。
5、艾灸“長強”穴,每次45分鐘。
松月堂淘寶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