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十二段锦也称“拔断筋”、它是在八段锦的基础上增补而成的。
八段锦,是在道门传统吐纳、导引等功法基础上建立并完善起来的一套养生功法,最早见于《道藏》原谨八段,一段一句。但此功法缺乏动作注释,使学者不得要领,况且也不能完全符合健身的需要。为此我根据多年的练功实践和传功需要,逐步增补四段,并将全部十二段锦以歌赋形式表达注释,顺口压韵,便于记忆和学习,故称为武当十二段锦。
本功法属于慢动功,动作简单,适应各个年龄阶段练习,更适应中长期应对电脑的白领人群。而且它不择时间,不择地点环境,不择大空间,随时随地的演练。
本功法特点:刚柔相济,舒展筋肌,活动骨节,气血流通,肢体轻松灵便,对、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有预防和治疗作用,更是办公室人士的运动不足、身体肌肉骨骼僵化、疼痛、慢性疲劳、亚健康者锻炼的最佳功法。
本功法要领:动作配合呼吸,愈慢愈好,凡开胸时吸,收胸时呼,停时存气。天地日月之灵气,意念导引,贮入丹田。然后,根据动作需要,引出与导入,以意领气,以气帅血,气随血走,血随气行,意到气到,百脉皆通,久则纯熟,自然身轻体健,百病不生,可谓养生第一法。
武当十二段锦口诀及配图:
起式:
[一、两手拖天理三焦]
叩手反掌向上托,极力拔节骨间活;
眼观手背吸引气,闭气转动左右啄;
落臂画弧如抱球,吸清呼浊起沉疴。
[二、左右开弓似射雕]
引气行臂出劳宫,曲膝下蹲马步同;
左右变换眼看手,一伸一缩似拉弓;
收腿抱球呼浊气,吸气填海力量增。
[三调理脾胃须单举]
展臂扩胸兼深吸,右手撑天左撑地;
起下落上眼看手,起右落左眼右视;
落臂画弧如抱球,配合呼吸是功基。
[四五劳七伤向后瞧]
气下昆仑归海底,展臀扩胸掌朝天;
平视远望转后瞧,二遍向下作变换;
三遍垂掌臂伸直,抱球还原亦同前。
[五、摇头摆尾去心火]
展臂扩胸手按膝,扑步伏身摇头尾;
左右转侧眼望天,一腿伸直一腿曲;
起身收腿如抱球,深吸深呼去热疾。
[六、前后七点百病消]
展臂扩胸掌后翻,正立劳宫观腰眼;
凸胸仰面头下垂,起身前俯腰下弯;
前后七遍去百疾,收式叠手气归元。
[七、攒拳恕目增气力]
展臂收掌成马步,努目闭气慢冲拳;
收势还原填补气,下势马步猛擞拳;
起身展臀如抱球,引气归田作还原。
[八、两手攀足固肾腰]
掌心煨腿腰下弯,百会朝地臀朝天;
弯下呼气起身吸,双手攀足气呼完;
手煨内侧随身起,气入涌泉归丹田。
[九、采光引气注丹田]
展臂扩胸掌朝天,手托日月向上端;
日月合明照昆仑,手背相对掌插天;
点足拔节手外旋,采光引气降丹田。
[十、海底捞针分两边]
虚步托掌身前弯,起身展臂身后颠;
起落划弧手抄地,左边作了换右边;
俯呼起吸后颠闭,收腿正立作还原。
[十一、起落闪臂练耳目]
展臀扩胸掌朝天,右转左手搭右肩;
下蹲左转出左足,左拦右推眼看前;
起身上步换右腿,右拦左推作变换。
[十二、弓步轻云上九天]
展臂扩胸掌朝天,反掌向后对腰眼;
虚步变弓脚扒地,蹬腿拉筋身不弯;
虚势换步足外旋,不出脚跟出脚尖。
(照片中的明振林师傅、是道家全真教弟子,九岁开始在武当山修道学武,深得钟云龙道长真传!)
推荐相关阅读:
回复代码:
太极拳讲究“沉、匀、连、缓”
回复代码:?
太极拳之精气血
回复代码:
长期太极拳训练将增强大脑控制功能
回复代码:
性福、降压、颈椎、糖尿病、减肥、皮肤--名中医救命歌诀
回复代码:
史上最全艾灸问与答!为了自己和家人一定要收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拔罐又名“火罐氣”“吸筒療法”,古稱“角法”。牠不屬於《黃帝內經》記載之經典療法之一。牠應屬於古代民間流傳至今的一種民間療法。牠是一種以杯、罐作工具,借熱力排去其中的空氣産生負壓,使吸著於皮膚,造成鬱血現象而致排病的一種療法。晉代葛洪《肘後方》、唐代王燾《外臺祕要》中皆記有“角法”治病。《外臺祕要》中記載:“患殗殜(yedie,注:生小病)等病……即以墨點上記之,取三指大青竹筒,長寸許,一頭留節,無節頭削令薄如劍,煮此筒子數沸,及熱出筒,籠墨點處按之,良久,……數數以此角之,令惡物出盡,乃疾除。”清代趙學敏《本草綱目拾遺》中提到“火罐氣”說:“罐得火氣合於內,即牢不可脫……肉上起紅暈,罐中有氣水出,風寒盡出。”古代醫家在治療瘡瘍膿腫時用牠來吸血排膿,後來又擴大應用於治感冒初起、風濕等一些較輕之病。拔罐分為火罐即利用火力排去內空氣、水罐即利用煮水(藥)熱力排去內空氣、抽氣罐(抽去內空氣)三種。具體操作形式分為單罐、多罐、閃罐、留罐、推(走)罐。罐的種類有竹罐、陶罐、銅罐、鐵罐、玻璃罐。拔罐適用范圍:風濕痛、腰背腿痛、關節疼痛、消化不良、發熱頭痛、感冒初期、外感咳嗽、瘡瘍初起、各種外傷瘀血、痰濕瘀結等。拔罐於下列情況則不宜使用:高熱(病因未明)、抽搐、痙攣、皮膚過敏或有潰瘍破損處、肌肉瘦削或骨胳凹突不平及毛發多的部位。孕婦腰骶部慎用。重病及體質虛弱之人慎用。注意事項:1,體位要適當,以防罐體脫落。2,根據部位,選罐大小合適。3,拔“火罐”時須防燙傷。4,拔完後,局部呈紅暈或紫紺色,為排病現象,不霑水即可,會自行消退。5,拔完罐後,需要靜坐或靜臥10至20分鐘為宜,更不可即時出門吹風。6,熱天不可在空調吹著冷氣下拔罐。7,拔罐後至少24小時內不吃生、冷食品。8,冬天要少拔罐,必要拔則須防受寒;每年“三伏天”可多拔背部之膀胱經,無症狀可益身有病則祛病。9,對於久病或一些具體且診斷明確之病,能否拔罐?怎麼拔?就應找醫生咨詢或施治了。
松月堂淘宝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