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点击上方经典中医守护健康一键
传统中医学讲求身心结合,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其前提是身心同养。人的精神和脏腑是统一的,情志舒畅,精神愉快,则气机畅通、气血调和、脏腑功能协调、正气旺盛;若情志不畅、精神抑郁,则可使气机逆乱、阴阳气血失调,脏腑功能失常、正气减弱。因此,若注重精神调摄,努力保持思想上安定清静,不贪欲妄想,则可使真气和顺,精神内守,就能使人的自然生命更加完善。
庄子《养生主》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怠矣!”这就是人的智识生命必须超越自然生命与世间知识桎梏的必然。从《*帝内经》之后,晋朝名医葛洪、陶弘景多有养心养智的论述;唐朝名医孙思邈《千金方》亦有广泛的记载;宋朝的《圣济总录》、《苏沈良方》,明朝的《本草纲目》、清朝的《沈氏尊生书》、《医方集解》等,都有广泛的修养身心的理念与方法。说明通过正位立生,从而追求人的心智生命的超越,是以《*帝内经》为代表的医家的固有理法。
每个人都有追求自由美满人生的意愿,前提是三足安立:一是有良好的身体;二是有良好的心志与生活习惯;三是具备专业知识与专业特长。养生诸要素,在心态上要“蒙童养正,少年养志,壮年养心”;在生活习惯上,没有“贪、瞋、痴、慢、疑、妒嫉”诸行,以肩负起各种社会角色、每一人生阶段的责任。
中医之道,贯通生命之道与生命之气,其天人合一的人生实践,则是生生之行。这种正行,就是通过正位立生乃至达生的人生选择。
人类养生可以有真人、至人与圣人的目标。所谓真人,即至正无私,真一不二之人,统称有道之士。至人者,如《庄子·田子方》云:“夫至人至矣,上窥青天,下潜*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亦指有道之人。圣人者,如《*石公素书·五者一体章》云:“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于后世,谓之圣人。”仍指品德极高之人。
所以,真人、至人与圣人,其实就是孔子在《易·系辞》总结的“大人”:“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同样指修道体真而品德高尚之人。这是人的自然生命与心智生命完善以后所面临的任务,即通过追求人的自然生命和心智生命的升华,完成“济世达生”社会生命的圆融。
养生·立生·达生——治未病的终极目标自然生命是人生命的基础,心智生命是人生命的升华,社会生命是人的生命的拓展与圆融。主要包括三个层次:
一是中医治未病的养生思想,以达成自然生命的完善(包括身体强健、少患疾病、抗衰老求长寿)为根本,是立生与达生的基础,所谓神以寄形,形无以存,神何以寄。
二是心智生命的安立则是在现有自然生命的基础上,追求进步与升华;若人与天地时空的信息不对称,不仅难有健康向上的心智,而且不能以正确的心态对待世间人事与人生呢?
三是济世达生则是社会生命的拓展与圆融,它以自然生命、心智生命为基础,并最终展现自然与心智生命的价值,即将一己身心性命的全部积累,通过由己及人、推己及人、感恩报恩、利人利己之行为,投入到有益于社会的事业中去,从而完成一己小我向宇宙大我的转化,这也是人类生存最伟大的意义所在。
从对人生命的自觉关爱出发,及至让人心息相依、形神交融,是传统中医学发生发展的渊薮与灵*。儒道之学的养生思想,与传统中医的养生思想,都直接发源于原始宗教对生命终极关怀的需要,所以,打破中医在认知医学起源及发展过程中的封闭思想,自觉容纳吸收儒、道乃至儒、释、道三家之学,回复传统医学身心统一的原始诉求,应是中医学追本溯源的理性回归,并因此为中医发展提供更完整广阔的时空。
因此,因养生而立生,由立生而达生,完成一己生命的升华与圆融,是中医治未病的终极目标与最高法则。
中医学不仅治病,更重养生,中医学在养生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养生作为一项维护个人身体健康的事业来讲应当充分个性化,应根据个人体质不同、年龄性别差异、居处地域的条件量身定做养生方案,而这正是中医学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治疗原则。中医学作为一门“关爱人”的学问,明显有别于西方医学“治疗疾病”的医学。“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一直是中医学所追求的,而“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也一直被推崇并实践。
秉承这种精神和理念,中医学在调和阴阳、培扶正气的大原则下,力求让人们保持身心健康、少生疾病。
不生病一直是人们所梦寐以求的,然而我们吃的是五谷杂粮,要经受四时六气,难免不生病。但如果能正确运用中医学进行养生,就能提前预防,少生病,不生大病、恶病,即使生病,也易很快恢复。能够做到防患于未然,人们的健康水平才算是真正有了质的飞跃,这也是中医学作为大养生学的终极目标。
(文章内容、图片转自网络)
中医经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