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是指食物或中药的苦、辛、酸、甘、咸五种滋味,而五脏则指人体的心、肺、肝、脾、肾五种器官,在中医的五行学说和藏象学说中,五味与五脏不仅各有关联,而且五味的偏盛偏弱对人体五脏的健康及疾病的治疗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一、五味相合属五脏。《素问·五脏生成篇》曰:“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也就是说,苦、辛、酸、甘、咸五味分别与心、肺、肝、脾、肾五脏彼此相适宜。五脏之中,心喜欢苦味之物,肺喜欢辛味之物,肝喜欢酸味之物,脾喜欢甘味之物,肾喜欢咸味之物。食物或药物被人食入后,其中味苦的,先入心;味辛的,先入肺;味酸的,先入肝;味甜的,先入脾;味咸的,先入肾。
二、五味偏盛伤五脏。适当摄入五味对所属五脏有益,也就是说,在选择食物时,必须五味调和,这样才有利于健康;如果五味过偏,就会引起疾病的发生。如:酸味太过容易造成肝气太旺而克制脾胃功能(木克土);苦味太过又很容易造成心火太旺而克制肺气(火克金);甘味太过很容易造成脾胃过旺而克制肾气(土克水);辛味太过容易造成肺气过盛而克制肝气(金克木);咸味过多很容易造成肾气过盛而克制心气(水克火)。只有注意饮食五味调和,遵守养生法则,才能享有天赋的寿命。
三、五味相宜治五脏。汉代著名医学家张仲景说:“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身为害。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五脏对五味各有所喜,而食物也是有偏性的,食物的五味调和恰当,既可防病又可治病。
苦入心:苦味食物具有清热、泻火的作用,并且入心经,常吃苦杏仁、苦瓜,春季食苦菜等,可以清心火,苦味的莲子心不仅能清心泻火,而且具有安神之功,可以调理心火旺盛引起的失眠、烦躁之症。
辛入肺:辛味食物是走气的,具有发散风寒、行气止痛等作用,肺主气,有外邪犯肺出现肺气不宣的外感时,就可以用葱、姜等辛味之品来散风寒、宣肺气;而生活中常吃的葱、姜、蒜、辣椒、胡椒这些以辛味为主的食物,可预防风寒感冒,并有调理气血、疏通经络的作用。
酸入肝:酸味食物具有收敛的作用,肝火大的时候,可以用酸味食物来补肝阴,吃点葡萄、山楂、酸橙之类的食物,以阴制火,使阴阳平衡。春天属木,肝属木,酸也属木。春天就要少吃酸味,因为春天需要养的是肝阳,肝气升发,把冬天潜伏在体内的病邪宣泄出去,所以要少吃些酸味,以免收敛过度,把病邪关在体内。
甘入脾:中医所说的甘味,不仅仅指甜,还包括了淡味,如小米、山药、红薯、白面等就属“甘味”。甘味入脾,可补益和中以养脾胃。东垣就在《脾胃论》中提出“甘温以补其中而升其阳”,比如“补中益气汤”、“四君子汤”等健脾之药用的都是甘温之品。
咸入肾:咸属水,肾属水,水为至阴之物,咸也是至阴之味,所以它与肾气相通,可以滋养肾精,通泄大小便。中医很多入肾脏的药都讲究要用淡盐水送服,以引药入经提高疗效,比如滋补肾阴的六味地*丸,最好用淡盐水送服。而中医的咸味包含了咸味和鲜味两种味道,像黑豆、*豆、猪肉、螃蟹并不咸,也归属于咸味食品,而鲜味重的食物,更能养血养阴。阴虚火旺,常感觉手心脚心发热、心烦、口干者,就可以吃些海产品例如墨鱼干、海蜇来补一补,阴液足了,就不会产生虚火。
此外,中医常常还可从口中五味的异常来推断脏腑疾病。如口中发苦,伴有舌尖红,一般为心火;口中发甜,伴有腹胀、大便稀溏,要考虑脾胃湿热;口中发酸,常见于肝胃不和;口中莫名辛辣,可能是肺热壅盛;口中发咸,并伴有腰膝酸软、五心烦热,要考虑有肾阴不足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