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们通过走访多位永泰本地名中医发现,永泰中医在福建省乃至全国都有一定影响力,但却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式微。如果不是这次疫情,或许,中医就如其他我们生活中的老物件一样,默默淡出我们的视线。
在此之前,大家生病就医,无论是到医院,多数选择西医就诊。那么作为中国传承上千年的祖国医学中医,缘何在当代社会被西医挤占的仅存一席之地?
带着这些疑问,我们拜访了永泰县名老中医何则栋的后人何天英。与何天英的一番长谈,解开了我们的诸多疑惑。
何天英,永泰县大洋镇苍霞村人,副主任中医师,樟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系年福建省第一批名老中医子女带徒学习中医药人员之一,从事中医工作40多年,中医理论扎实,临床动手能力较强。年他撰写的《温病下法临证应用探析》被评为福建省第二批基层中医临床技术骨干培训班“优秀论文”,是永泰县樟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技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永泰县*协第七、八届*协委员。现任县十七届人大代表、永泰县第一届中医药学会副会长。
多年来,何天英坚持以中医药治疗为主,诊治常见病、多发病。致力于中医热病、脾胃病、腰腿痛、风湿类风湿、肝胆类疾病、皮肤病等,临床上取得满意疗效。从伤寒、温病等传统学说之手结合历代医家心得经验,对感染性发热、哮喘及反复呼吸道感染性发热、慢性咳嗽的临床治疗也取得很好效果、深受患者欢迎。“治未病”是祖国医学对预防思想的高度概括,在疾病预防、诊疗方面有着重要意义,这种强调防患于未然的思想有着重要意义。何天英极力主张开展“治未病”治疗理念,认真领会古训,在工作之余,结合临床实际,专研中医经典理论和历代名家经验,与现代医学相融合,不断学习医学新知识掌握医学新技术。
据何天英介绍,他出身于中医世家,幼承庭訓,是永泰县解放后第一批给*策培养的中医子弟,在学习期间即享受国家干部待遇。他有2个哥哥、2个姐姐,哥哥姐姐都没有学过中医,只因他年纪最小,其父便让他跟着自己学中医,而其父何则栋师从永泰名老中医何丹九,也是其同族叔公。
近代永泰文史史料记载(年以前)最早的大洋苍霞的名老中医是何敬绍,在其关怀指点启迪下又出现了“施医”何敬群(凡有登门求医者,不收医资)、何安禧(何敬群之子)、何丹九(何安禧幼子)、何人杰(何安禧谊孙)、何则栋(何丹九族侄)等名老中医,将近年的苍霞中医传承史,前后经历备序5代,连续出现了八位名中医,苍霞村可谓是永泰传承有序的“中医村”。
传统中医授徒和西医学习方式不一样,中医主要靠师承,一位老中医同时最多只能带几位(个位数)徒弟,而一名西医却可以同时教好几十个学生,体现的是工业化流水线教育。中医对同一种病,不同的中医会开不同的药方,不同的病可能开同样的药方,很多病情是需要辩证分析,综合研判,而西医只能局部治疗,诊断更多依赖现代的各种医学检查数据。
我们去拜访何天英院长时,他主导下的樟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刚落成不久,在中医馆内,处处带有古韵意味的装修,墙上,则随处可见中医文化或者中医知识的展牌,馆内中医门诊室、中药房、理疗室、康复室等一应俱全。条件设施场地都不缺的情况下,最缺的还是具备行医职业资格的中医人才。
年7月1日,我国首部《中医药法》正式施行,《中医药法》中强调:规定以师承方式学习中医和经多年实践、医术确有专长的人员,经实践技能和效果考核合格亦可获得中医医师资格。
但是因为种种原因,更多人才还是倾向于往县级乃至县级以上的医疗机构发展,导致基层中医人才严重短缺,加上上升空间受限,原有的一些人才也在逐渐流失。最近医养结合一直是一个热门的关键词,各地医养结构也有不大少。全国已选取90个地区开展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已有29个省区市出台了省级“医养结合”实施意见。其中,贵州省将中医治未病理念、中医药养生保健特色服务融入“医养结合”。
谈到目前面临的困境,何天英院长认为,一方面跟之前的一些优惠*策吸引力下降有关,另外一方面主要还是待遇问题。其父何则栋在嵩口行医时,经常有群众掏不出医疗费而以面、蛋、鸡、鸭甚至羊来回报。在上世纪70年代,这种收入比普通人家的生活水准已经好上太多,而且因为有行医诊疗,其父在当地一直备受尊重,现在却再难看到当年那种局面。
在人们的印象中,养生保健还是中医好。当年永泰有个中药制药厂,出产的银翘解*丸、金银花以及板蓝根等都是名牌产品,收储本地药材,因而养活了一大批药农。中药药材讲究“道地”,不同地方出产的药材药性差别很大。
因此,从上述问题中,笔者有如下一些想法探讨:
1.在县内开设一些中医医养试点村,财*资金以奖补的方式对这些村予以鼓励引导。这些村落拥有独立法人的村社组织,有中医药产业基础、村民团结,敢于先尝先试。把中医养生馆与中医诊所结合,在拥有优越生态环境的村落开辟养生产业链如开设中医康养体验馆、中医药研学基地、中医治未病研发中心等,一方面可以培育吸纳医疗人才的沃土,另一方面也为医疗人才提供了施展才能的空间。试点成功,其他条件相似的村落也会争先效仿,那么永泰中医发展的空间也会越来越大。
2.给予更大*策力度在本县名老中医中培养接班人。本期走访的一些名老中医,有的后人虽不从事中医,但耳濡目染间也有所得,有的甚至是因为家中有中医(不用花钱学),才去学的西医,也意在中西合结合。对于这类人才,若有意愿自己开设中医诊所,也给予一定的*策倾斜,给予他们优于常人的社会待遇。还可以聘请他们到学校、到社区开展中医知识讲堂,经常性的普及也是一种“播种”,孕育未来的中医人才。
3.开展经常性的中医交流论坛。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永泰县名老中医经常开展类似的论坛交流,不只是中医与中医间,中医与西医之间,也开展这种会诊交流,学习氛围浓厚。这种氛围一方面有助于中医人才素质的提高,另外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给永泰中医做了正面宣传。永泰是御医力钧故里,可以结合目前的一些康养产业,给予永泰在世的名老中医及其子女更多的*策待遇。
人吃五谷杂粮,免不了生病。亲近乡土、亲近自然,人的身体本能会有一种放松。我们开展乡村振兴,要促进城乡融合,可是进了城的人,回到村里,一是担心子女教育跟不上,二是担心医疗条件跟不上。假若我们解决了其中之一,让永泰中医重现辉煌,并让他们在新时代发挥新的价值,那么,“康养”时代聚集的人气,优质教育回归乡村也只是时间问题。
参考资料来源:
《永泰文史资料·百年中医村》
何求读等口述、何则池整理
图片来源:鄢雪芳、鄢朝辉、何彩云等
--END--
福建省中医药文化发展促进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