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学模式重视局部,认为每一种疾病都必须,并且也可以在器官、细胞和生物大分子上找到可测量的形态和化学变化,都可以确定出生物的或理化的特定原因,都应能找到相应的治疗手段。
虽然生物医学模式并未不够重视整体观念,但它很好地运用了还原论(哲学思维方法论)。所以还原,就是把生物还原成化学,把整体分解成局部,这种研究方法深化了疾病的局部研究,确实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现在仍占主要影响。
但好的医学模式是可以解释所有疾病的,生物医学模式,并不能解释许多心因性、功能性疾病及某些精神疾病。所以,年美国的恩格尔提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并逐渐得到共识,延用至今。这又使西医学回归到了整体观念。
那个时候看到西医学转向整体观,很多学者非常激动,关于整体观、系统论的文章满天飞,大势宣传整体观,就好像整体观要比局部观好。其实,整体观念、局部观念都只是一种方法(哲学研究方法论),并无好坏,做到极致,都能获得成果。
由于中医学有记录的两千多年都是运用着整体观念,所以对很多疾病的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这里我就不列举病例了,你们以后工作中应该也会找中医会诊的。
虽然不举病例,我倒想举一个中医治疗学的观念,展示一下中医的整体观。中医有一句话“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意思是肝脏有病,会导致脾脏也有病,虽然脾现在没有病,但当下也要同时兼顾脾脏的治疗用药。这种治疗一个已病的系统,在用药上要兼顾未病的其他系统在中医学上很多。西医虽然也有,如脑出血、肺心病,用些抑酸护胃药预防上消化道出血,但不是很多,而且很多也不是公识,只是个人的临床经验。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哲学里其中的一个观点相同,但其他的,如认识方法、实验方法、思维方法等的不同,也可以导致不同的结果。
第二我们看恒动观念,恒动就是不停地运动、变化和发展。中医的恒动观念包括生理上的恒动观,病理上的恒动观。人的生理和病理状态时刻都是变化的,这个不难理解。因为这个哲学观点在西医学上也是如此。
但具体怎么动?什么在动?中西医在哲学上的认识是有差异的。中医学的动是“气的矛盾运动”。中医古代哲学家认为构成世间万物本原的物质是“气”。气的运动取决于自身所固有的阴和阳两个方面矛盾运动的力量。这种矛盾运动观,指导着药物和针灸的双向调节作用。如五苓散这个处方,能利尿治小便点滴不出,又能止尿治尿频尿多;田七这个中药,可以活血用于治疗了瘀血,又可以止血用于治疗出血。这是哲学里的辩证逻辑,1可以是2,2可以是1。西药好像是没有的,西药目前还是形式逻辑,1是1,2是2。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哲学方法不同,直接导致了不同的结果。
第三点是辨证论治,其实这个称呼是建国后一个名气很大的医家提出的。其实可以从辨证论治的结果去理解。辨证论治的结果其实是一个诊断,所以中医对疾病有两个诊断,一个是辨病诊断,另一个就是辨证论治结果的辨证诊断。一个肺炎发烧的病人,通过望闻问切,辨证诊断是寒证,用散寒的药治疗,烧退了,剩下咳嗽咯痰,复诊,又通过望闻问切,辨证诊断是热证,用清热药后痊愈。这个病要是西医诊断只有一个肺炎,中医辨证诊断却有两个,一个寒证,一个热证。同一个病在不同阶段病因还可以相反。这也应证了中医的恒动观念里的矛盾性。
在轴心时代,东西方奇迹般、不约而同的出现了两种崇尚整体观念、使用朴素系统论思维的自然哲学医学模式,即古希腊医学和中医学。千年之后的西方,抛弃了自然哲学医学模式,进入了以局部观念为主、使用还原论思维的生物医学模式,之后在不到二百年间,取得了巨大的医学成就,但人究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生物医学模式并不能解决所有疾病,上世纪下半叶,又回到了整体观念,加入了现代系统论思维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这种认识进程,恰符合马克思说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
中医的恒动观念,是一种矛盾的运动观,指导了中药针灸的双向调节作用,属于辩证逻辑。运用西医中的形式逻辑难以理解。
辨证论治的结果是诊断结论,在疾病的全程中,辨证结论经常不同,甚至相反。这也从另一面应证了中医恒动观念里的矛盾性。
同学们,今天我们讲了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恒动观念、辨证论治。通过讲解中医的哲学观点,引出中西医在不同哲学观点的指导下,导致得不同结果。说明不同的哲学观点,可产生不同的结果;即使哲学里其中的一个观点相同,但其他的,如认识方法、实验方法、思维方法等的不同,也可以导致不同的结果。
最后,希望通过中医的讲解,可以启发同学们的哲学思维,以后在西医学的研究里找到新的方向。
谢谢大家!
/6/6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