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是有别于现代医学的理论体系,在新世纪中医对今后人类健康有无价值,不在于其与当今主导医学的西方医学有无相合,而在于其是否曾提出在西方医学中所未曾提出之问题、方法与结论。中医对世界人类健康的意义,并不在于它是否与西医一样具有科学性,而在于中医与西医相比具有的特色。
时常有人问中医科学吗
(1)爱因斯坦说:“寻求我们感觉经验之间的规律性关系的有条理的思想。”(《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第页)可以定为科学的定义。由此可以说,中医是科学。
(2)《辞海》(版)说:“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想的知识体系……,科学的任务是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探索客观真理,作为人们改造世界的指南”。这个定义明确了科学的两个要素:(1)是一种知识体系;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规律,因而含有客观真理。按此标准看,上面无愧于一门科学。
中医学具备实用性(即有效或灵验)、知识体系统性,并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人体生命现象的客观规律。从这三个方面来看它称得上是科学技术。
1中医与西医在研究对象上的差异
中医与西医在研究对象上最大的区别就是,西医是治疗“人的病”,而中医是治疗“病的人”。西医临床以疾病为单位的分科,越来越细,专科越来越多,就是基于治“人的病”的这种思路。而现代老中医,则大多不愿分专科,就是基于重视整体,重视“病的人”这一思想。
2中医与西医在诊断上的差异
中医学没有微观认识手段,也没有分析实验研究,然而它特有的整体把握理论和长期实践发挥了宏观综合观察之所能。中医学的脉诊、舌诊、舌诊的长处已受到我国西医界的重视。笔者认为,中医对其他临床宏观表现—包括自觉和他觉症状,特别是对前者的细致分析和整体把握上优于现代医学。
3中医与西医在(药物)治疗上的差异
在对疾病的解释中提到,“疾病是致病因素对人体的损害和人体对这些损害的防御代偿等作用的矛盾”。即邪与正的矛盾。
由于西医研究治疗的是“人的病”,它是一门以研究疾病及其病因、病理、病位的认识,来决定防治行为和效果评价等的医学。通常在试验方法的指导下,通过向低层次微观实体进*,努力去发现疾病和确诊疾病,并致力于直接对抗和消除病因,纠正病理和消除病灶,以其努力去实现其征服疾病和消灭疾病的目的。可见西医在构成疾病的矛盾双方中,更重视致病因素的损害作用。也就是说,西医重视祛邪。
因为,中医治疗的是“病的人”。它是一门以研究人的健康为目的,及其对人的自我健康能力努力发掘加以提高的动态动员医学。中医的健康目标模式是“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自我稳定的生态平衡。并认为无论人的健康和疾病,都是正邪相争的过程。在治疗,保健,养生中,都应努力发现挖掘,提高人的自我保健能力,并不强调以药物去直接对抗致病因子。可见,中医在构成疾病的矛盾双方中,更重视机体在接收及对抗致病因素过程中的防御或代偿表现。也就是说,中医重视扶正。
另外,中医在扶正的同时,也讲祛邪。在祛邪手段上,也表现出了中医特色:(1)不要求“邪”地彻底消灭,认为这既不可能,也没有好处。因为,“邪”的存在有利于正气的锻炼成长;(2)祛邪时要给邪以出路,反对关门打狗,如中医治法中的汗法(散邪)、下法、吐法等;(3)祛邪时不能伤正气。
4中医学在医学中的优势
正如前面所分析的那样,由于中医无论在养生、保健,还是在疾病治疗过程中,通过辨证论治,重视人的自我健康能力的挖掘和提高,所以,中医在如下几个方面显示了其优势。
4.1在病前状态方面
4.1.1健康态:可以称之为未病态(这里不包括传病态)。中医自古以来,就特别重视未病先防,强调增强体质。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数千年来,历代医家在确保和增进健康方面,孜孜以求,且集腋成裘,积累了丰富且仍有现实意义的经验或技巧,通过整理可发挥其潜在优势。
4.1.2亚健康态:可以称之为欲病态。是指那些经过临床的各项检查未发现异常,不能明确诊断为某些疾病,而病人主诉存在有各种各样的不舒服感觉的情况。亚健康可能是机体在一些因素的作用下出现的生理改变,也可能是一些疾病的早期表现。在一定的条件下可能向疾病状态转化,因此是健康的隐患。在西医不能诊断出某病的情况下,中医则可以辨证论治,解除病人痛苦。通过扶正调整,防止其向疾病态转化。
4.2在治疗多因多果或病因不清的疾病方面
西医是以消除病因为主要目标的。当疾病的病因很多或病因不清时,西医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如肝炎、糖尿病、老年痴呆等慢性器质性疾病或以神经综合症命名的原因不明确的功能性疾病等等。然而,中医却能从扶正的角度,通过辨证论治,取得较好疗效(如慢性疲劳综合征)。
4.3在病后状态方面
现在临床上,病后调养促康复可以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大量的病后虚赢,机能损伤或失调者亟待采取积极措施,加以改善,促其康复。虽不能说中医能使所有的病后失调者康复,但它在这方面的优和巧妙之处,是显而易见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