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彰显流派特点,传承中医学术上
TUhjnbcbe - 2022/5/28 14:57:00
泉州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a_8720484.html

编者按:近期随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学术流派传承推广基地对中医学术流派工作建设的推进,中医流派成为热门话题,但是也有一些人对中医流派、学派的概念、内涵、外延出现困惑。今特刊发南京中医药大学张宗明教授年对新安医学传人王键教授有关中医流派的专访,以供大家参考。

人物链接:

王键,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新安王氏医学第六代传人。首届中国百名杰出青年中医专家银奖获得者、全国优秀教师。现任安徽中医药大学校长、安徽省中医药科学院院长、安徽省中医药学会理事长,省部共建新安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新安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国家中医药重点学科、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级精品课程带头人,国家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与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基础理论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终审专家,全国高等医学院校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协作会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文化研究会副主任委员。

more→

彰显流派特点,传承中医学术(上)

——访新安医派传人安徽中医药大学校长王键教授

作者:张宗明,周亚东编辑:新安

笔者:翻开中医发展的历史,你会发现中医学术流派纷呈,这些学术流派在中医学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目前,在中医学界探讨学术流派中,有称学派者,有称流派者,亦有称医派者。在您看来,何为中医学术流派?或者说,判断中医学术流派的标准是什么?

王键:学术流派,是“学派”与“流派”的泛称。在中医学术界,关于中医学术流派的表达中,有称学派者,有称流派者,亦有称医派者,并没有严格区别。但从学术研究的严格规范来看,“学派”与“流派”还是存在一些差别的。

关于学派,学者们往往有不同的界定,但对于学派的内涵存在共识:学派都有其代表性人物、代表性著作,并在学术界产生较大影响,其学说为学术界所公认与推崇,甚至具有奠基意义。其内部是一个具有向心力、凝聚力的学者群,其外部表现为颇具学术竞争力的学术派别。

关于流派,一般指的是学术思想或文艺创作方面的派别,仅限于一种学术内部,具有相同思想倾向、相似风格的群体。严格来看,学派是指一门学科中的派别,流派是指一种学术中的派别。

学派要以“学说”作为基础,“学说”是形成学派的核心要素;流派侧重于“流”,强调分歧,观点的独特,不一定都要有系统的学说。因此,流派发展到一定程度,独特的实践和理论上升为系统的学说时,就形成了学派;学派发展到一定程度,内部进一步发展或分化,也可能形成不同的流派。

据此,“中医学派是指中医学的某个学科中因不同的师承而形成的以某种独特的理论主张或独特的方法、技艺为基础的不同学术派别。中医流派则是指中医学同一个学科内因不同的师承而形成的以独特的研究旨趣、技艺、方法为基础的不同学术流别。”[1]

至于医派,如永嘉医派、钱塘医派、吴中医派、孟河医派等,属于地域性医学学派之范畴,是“医学学派”的简称。

关于如何判定中医学术流派,我比较赞成孟庆云教授的观点。一般来说,一个学术流派的形成应具备三项条件:一是一个或几个有影响有威望的学术带头人,也就是宗师;二是一部或数部反映这个派别观点的传世之作,并保持该学派的研究方法和学术风格;三是有一大批跟随宗师(包括家传和私淑)的弟子,他们本身也必须是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的人才。

笔者:正是中国古代特殊的*治制度、教育体制、文化土壤与地域环境等因素导致了古代中医不同学术流派的形成。在您看来,这些学术流派对于古代中医学术传承和发展究竟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王键:一般来说,中医学术流派是以某种独特的理论主张或独特的方法为基础而形成的学术群体,独特性是中医学术流派的本质,也是其生命力所在。正是由于其独特性,这些学术流派对古代中医学术传承与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

首先,学术流派是中医学理论产生的重要源泉。任何一个医学流派之所以能够形成和发展,是因为它在医学上有新的内涵,这种新的内涵指的是某个医学流派提出的理论或方法,是同时代的其它医学流派没有提出或不完全具备的,因而它能够填补医学上的某个空白,即开拓了某一个新的领域。

考察中医学术发展史,我们不难看出,中医学各种重要的理论和观点,如火热学说、肾命学说、温疫学说,以及先后天根本论等,都是由各种学派提出的,或者是从各种学派的争论中受到启发而形成的。

其次,学术流派是中医理论发展的主要动力。在中医学术发展史上,不仅延绵不断地产生过众多医学学派,也多次出现过各种医派相互争鸣的局面,学派之间不同观点的争论推动了中医理论的发展。

医学流派的发展有两种主要形式:

一种是医学流派内部的分化,如金元时期的河间学派分化出了以张从正为代表的攻邪学派和以朱丹溪为代表的滋阴学派。

另一种是医学流派之间的外部对立,如金元时期的河间学派与易水学派。医学流派之间一方面互相对立,互相争论,另一方面则互相启发,取长补短,从而带动了整个医学理论的发展。

再次,学术流派是中医理论传播的主要途径。一个医学流派从创立、发展到完善往往有一个过程。一种新观点、新学说,如果没有众多弟子继承阐扬,广为传播,就只能是一家之言,而不能形成一个学术流派。因此,徒属的传播既是学术流派形成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学术流派的理论和方法得以传播的一条重要途径。

最后,学术流派也是中医人才培养的摇篮。中国古代以师承为主体的教育模式孕育了众多医学流派,而正是在众多的医学流派形成过程中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医学人才,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医学流派本身就是培养医学人才的摇篮。每个学派都有德高望重、博学多通的导师,如河间学派的刘完素、易水学派的张元素、丹溪学派的朱丹溪等人,他们既是医学流派的代表人物,同时又是医学教育家,都有众多的弟子,这些弟子在他们的精心教育下,后来大多成了医学界的重要人物。如著名医学家李东垣、王好古便是张元素亲自培养出来的学生。

笔者:新安医派是中国传统医学中文化底蕴深厚、流派色彩明显、学术成就突出、历史影响深远的重要医学流派。请您谈谈是哪些因素导致了新安医派形成?

王键:新安医学随着徽学的兴盛而兴盛,它的兴起得益于天时、地利与人和,是历史、文化、经济、地理诸多因素催化的结果。

首先从历史条件来看。新安医学的产生和发展,如同整个徽学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一样,与我国国家的命运、历史的变迁息息相关。

据史料记载,我国历史上因为战争有过3次人口大迁徙,如晋代的两晋之乱、唐末的五代之扰、宋代的靖康之变,使得众多的中原氏族大量南迁,而古新安因为地理偏僻,少有战乱,成了他们避乱南迁的重要选择。他们的到来,使得徽州一带逐步成为儒士高度密集地区。尤其是公元1127年,宋王朝迁都临安(今杭州市),中原文化再度南移,新安成了近畿之地,徽商随之而兴起,古新安自此步入了鼎盛的时期。

徽州自然环境相对封闭,聚族而居,作为程朱理学之邦,宗法制度、宗族观念尤其坚固,而森严的徽州宗族制度、宗法观念是医学家族链稳固和发达的土壤,促成了新安医学以家族为纽带的世医传承。

宗法制度文化保持了新安医学家族传承医术的长期稳定,牢固的家族世医是新安医学传承的纽带,有效地防止了中医学术的失传。

其次从文化因素来看。中原地区仕宦之家、名门望族的相继迁入,对新安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作为“程朱阙里”“理学故乡”“儒教圣地”,“程朱理学”在徽州这一相对封闭的地区逐渐兴盛起来。

唐宋以后,徽州历代皆以从儒攻举子业为重,府学、县学、社学发达,书院书塾林立,书院达54所。古徽州还是全国四大刻书业中心之一,刻书雕版业发达,“徽墨”“歙砚”驰名于时,著书立说,蔚然成风。儒士们或仕宦不售,或淡泊功名,因而弃儒从商或弃儒从医。其中,“以儒通医”者占有很高的比例,他们或先儒后医、医而好儒,或儒而兼医、亦儒亦医。济世活人,光宗耀祖,成了新安医家的“座右铭”和终身希冀,也是新安医学得以发展的文化根源。

徽州是一片盛产“文明”的土地,在徽州文化土壤里盛产了不朽的新安医学。博大精深的徽学文化不断滋润着新安医学,成为新安医学形成和发展的源源不断的内在动力。

再就经济状况而言。徽州人历来有尊儒重教的传统,而徽商则有贾而好儒的价值取向,他们重视对文化的全面投入。一方面以自己雄厚的经济实力助学助教,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知识分子”,“学而仁者医”,从而为新安医学培养了大量的后备人才;另一方面,徽商还把大量资本投资于医药事业,推动了新安医学的发展和繁荣。许多新安医学著作的出版,更与商人的资助分不开。如清代徽商胡雪岩就在杭州创立了“胡庆余堂”,成为与北京同仁堂相提并论的全国两大药店之一。

徽商散布全国各地,对于促进医学交流,吸取众人之长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徽商的流寓,既使外域的医学传播到新安,又将新安医学传播于他地,促进了新安医学的繁荣,扩大了新安医学的影响。

最后,地理因素也是新安医学形成的重要条件。“徽者,美也”,新安地区山水幽奇,雨量充沛,气候温和,自然生态环境得天独厚,蕴藏着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大宗药材400余种,地道药材和珍稀品种有60余种,成为新安医学发展的有利条件。

徽州四面环山的封闭环境,战乱时期是躲灾避难的世外桃源,太平年代是休养生息的理想场所。崇山峻岭的围阻,人民生活的安居乐业,促成区域内医学思想的相对独立性。

同时,徽州区域内有一条东西走向的新安江横贯其间,属钱塘江水系上游的新安江,加上一条由徽州先民开通的蜿延曲折的徽杭古道,成为徽杭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

总之,皖南徽州北倚风光秀丽的*山山脉,境内新安江水系自西向东横贯其中。*山的凝固,强化了新安医学的地方性和独立性;新安江水的流动,扩展了新安医学的兼容性和渗透性。相对独立且封而不闭的特殊地理环境是新安医学形成和发展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和条件。

(未完待续)

本文刊载于《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9月第14卷第3期,版权为原作者所有,整理发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彰显流派特点,传承中医学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