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医论撷英中医学理体现五个特点
TUhjnbcbe - 2022/6/8 13:57:00
北京哪些雀斑医院好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713938226441239017&wfr=spider&for=pc

中西医学虽然都以人体脏腑形骸、气血津液精为其生理依据,但在病因、病理、诊断、治疗方面,中医学理,则有整体观念,贯穿始终;论述气病,独树一帜;中医医理,包含哲理;辨证模式,纵横交织;辨证论治,环环相扣,五个特点,与其西医学理不同,成为独特的理论体系。虽然中西医学的学理不尽相同,却又异曲同工,殊途同归。若能取长补短,中医学术可以成为世界医学组成部分,造福人民。

整体观念,贯穿始终

《素问?天元纪大论》云:“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中医理论贯穿了天人相应与人体自身两个整体观。因有天人相应的整体观,才有外感六淫的病因学说;因有人体自身的整体观,才有内伤七情的病因学说,并将这一观念贯穿于一切生理、病理、治法、组方各个环节之中,成为论述生理、病理、立法、组方指导思想。

人居天地之间,时刻都会受到天地间阴阳二气(清气、水气)寒热燥湿变化,影响肌体,发生病变。这类致病因素,称为外感风寒暑湿燥火六淫。或问:大气变动,只有风寒暑湿燥五种常气,成为致病因素,也仅有五,古人谓之外感六淫,不知何所据而云然?古人在其长期实践之中,发现外感之疾,并不限于上述五种致病因素,大气之中,还有看不见的致病因素,侵入人体多呈高热,这类热病,可以相互传播,与其伤寒、中暑有所不同,所以称其为火,以示区别;后世称为瘟疫,更能突出这类热病所具传播特征。风为六淫之首者,因其寒热燥湿变更均与大气环流有关故尔。

五脏是由肝系筋膜构成的管道与五腑相连,成为五系,并由肝系少阳三焦筋膜将五系连为一体,上连脑外之膜,而以脑膜为其主宰。直到《内经》将脑归属心系,称为心包,才称心为君主之官,却称心包为其心主,代君行令。脑为元神之府,是生命活动中枢,精神意识主宰。如果情志异常,也会成为病态,才有喜怒忧思悲恐惊内伤七情的病因学说。以风为其肝系代称,乃因肝系神筋是其五系经脉弛张主宰,一旦成为病态,常呈筋膜弛张异常故也。

前已言之,五脏均由肝系筋膜构成的管道与五腑相连,成为五大管道系统,各具摄纳、生化、输泄气血津液功能。其中心系血管与肝系少阳三焦,则是气血津液精环流之路。五系功能活动所需能源,均从血络、三焦输送而来。与其相反,气血津液精的生化输泄,又赖五系协同合作,五脏六腑与其气血津液之间,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再由心系脑膜与肝系神筋统帅五脏,成为发号施令中枢,从而体现了五系生理活动的整体观。

一旦外感六淫之邪,内伤七情之变,引起经脉挛急,就会成为脏腑功能失常,气血水津环流受阻。由于气血水津运行有赖五脏协同合作,所以任何一系疾病,都要联系其他脏腑进行分析,反映了牵一发可动全身的整体观念。《素问?咳论》所谓:“五脏六腑皆能令人咳,非独肺也”,就是例证。综上所述,外感六淫是因天气变化所致,所以仲景称其风为百病之长;内伤七情是因心神之筋弛张异常所致,所以《灵枢》将其称为心主。

卫气论述,独树一帜

中西医间,对于大气进入体内如何运行,存在分歧。西医认为大气进人肺脏以后,是以气血交换形式,从其肺脏进入心系血管,随血运行。中医认为大气进人肺系以后,其中多数进入血管,行于脉内,却有部分留于三焦,行于脉外,中西分歧,开端于此。

《灵枢?卫气》篇云:“其气内于五脏而外络肢节,其浮气之不循经者,为卫气;其精气之行于经者,为营气;阴阳相随,外内相贯,如环之无端。”在此阐明大气进入肺系以后,其中部分是从肺脏进入心系血络;其余部分是从肺脏间隙运行三焦,或因进入血络之气,又从脉内浮出脉外,进入三焦,在其全身管道夹层和一切组织间隙运行全身,内外相贯,如环之无端。脉内之气,是与脾肾两系进入血内的谷精、肾精同行,有营养全身作用,所以称为营气;行于脉外之气,是在脾肾两系谷精、肾精进入三焦与清气汇合之后,有外护体表,内固营阴,并使血管内外之气保持平衡功能,所以称为卫气。

中医所说三焦,是由肝系之膜与其膜外间隙组成。膜外间隙,称为腠理,漫无边际,广阔无垠,表里上下,无处不有,血络所至,即有膜腠随之,是卫气,水津运行全身之路。由于组织间隙遍布全身,如脱缰之马,没有羁绊。外寒侵体,或情绪紧张,引起任何部位经脉痉挛,气血水津运行受阻,滞留一隅,即可成为胀痛,因此才有气郁、血滞、津凝、液结之说。应用调气、活血、行津、解痉之品,组合成方,每能应手而效。中医辨证,都要观察气血津液盈虚通滞,经脉弛张变化,即是由此而来。

医理哲理,两者合用

中医分析病理,是以四诊所获证象进行分析归纳,从中得出病机结论,与其西医凭藉仪器检测结果作出诊断有所不同,体现了医理与哲理结合的辨证特点。这一辨证方法是以脏腑形骸与气血津精为其生理依据,与西医诊治依据相同,属于医理范畴。但是脏腑功能失调与气血津液郁结一类病变,目前西医使用仪器检测,不能完全获得所需证据,中医根据证象进行推理,却能分析归纳作出病理诊断,这一过程,是从抽象思维得来,才说中医是医理与哲理结合的学理。这类病变,临证约占十之六七,应用中医理论析理,能够收到较好疗效,这是精华部分,不能舍弃。这类疾病属于脏腑功能失调病变,常受内外因素影响,容易复发,有人借此否定中医,是因不明其理;也有个别心怀*胎,别有心机。

中医以其气血津精与脏腑生理功能为其理论基础,以其发生病变证象为据进行分析归纳总结致病机制,与其运用哲学思维分析一切事物并无区别。如果承认哲学是门科学,那么中医以其脏腑生理病理为据,经过几千年的反复实践,证明的确可以指导临床,也是科学。如说中医是门伪科学,不仅否认中医医理是与哲学思维结合学理,同时也将哲学予以否定。

辨证模式,纵横交织

东汉医圣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内容包括伤寒、杂病两个部分,宋代将其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二书。《伤寒论》以六经病机为纲,体现了异病同治的辨证模式;《金匮》以病名为纲,病下分证,体现了同病异治的辨证模式;两种辨证模式一经一纬,成为完整的辨证体系。

《伤寒论》分六经辨证,所列病证都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为其依据,所列条文,根据寒邪从表入里的证象进行辨证论治,证的核心就是病机。所以该书专论病机条文虽然较少,却又无一不是以其病机为纲。此书一方证出多条,证象虽然各不相同,因其病机相同,可用一方治疗,从而反映了以病机为纲,异病同治的辨证模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智者察同,愚者察异”,异病同治辨证模式,是察其同,应居主导地位。

若问为何异病可以同治?这一问题,须从五脏经隧与其气血津液寻求答案。五脏经隧是由肝系筋膜构成,有遇寒则挛,情绪紧张则挛特性;气血津液运行,全赖阳气之温,才不凝涩。此书主论伤寒之疾,筋脉因寒而挛,津血因寒而凝证候,贯穿始终,遍及五系。这类病变只需温阳散寒,消除病因;解痉缓急,舒缓经脉;温阳行水,通调营卫,即可消除五系不同证象,达到愈病目的,充分体现了治病求本的治疗原则。

明瞭这一治疗原则,桂枝汤能治五系经隧挛急,营卫不和之疾;四逆散能治五脏经隧挛急,津气阻滞病变;五苓散能治脾肾水津为患,波及五脏;小柴胡汤所治津气病变,遍及手足少阳之理明矣!此书问世已历一千佘年,所载之方至今仍然常用,令人叹为观止,其中奥秘何在?在于是据脏腑经隧弛张,气血津液虚滞立法,只要古今气候没有太大变化,人体功能未曾改变,这类方剂也就仍然有效。若说古方不能治疗今病,谬矣!

《伤寒论》也有论述热证条文,究其机制,是因阳盛之躯,气郁化热使然,只有白头翁汤、茵陈蒿汤等方,才为疫*内侵而设。

《金匮要略》也以脏腑生理为其辨证依据,却与《伤寒论》的辨证模式不同。是以病名为纲,病下分证而治,治疗同一病证而方法异趣。这种辨证模式,反映了不同病机可以出现同一证象,应当使用不同方法治疗,成为同病异治的辨证模式。《伤寒论》所创以病机为纲,异病同治辨证模式,与《金匮要略》所创以病名为纲,同病异治辨证模式,二者一经一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自从金、元开始学科分化迄今,以病名为主进行辨证这一方法逐渐居于主导地位。这种方法能使学者明白,不同病机可以出现同一证象,应有不同处理方法,掌握同病异治之理,的确难能可贵。但是同一病机又可出现多种证象,遍布全身;有些疾病不能确定病名,却能作出病机诊断,也是不争事实。以病名为中心进行辨证,只能体现病机间的横向联系,发展了仲景《金匮要略》同病异治的辨证模式。

由于讨论病种有限,难免挂一漏万。《伤寒论》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病变的病机为纲,进行辨证,可以直接根据阴阳盛衰、气血津液升降出入、盈虚通滞,与脏器盛衰,经隧弛张证象作出结论,可以执简驭繁,应付无穷病变。这一至关重要的方法,50年来,却未予以重视。开设《伤寒论》与方剂学两门课程,目的是使学者掌握异病同治这一辨证方法,而与临床各科并驾齐驱,本应增加学时,近年却把《伤寒论》作为可有可无的选修课;忘记了从汉朝到宋代,单凭方剂就能治疗众多病证这一事实,认为开设方剂,仅为临床各科打点基础。如此下去,要使学者能够运用异病同治方法应付无穷病变,难矣!

我从年开始仿效《伤寒论》的辨证模式撰写《中医治法与方剂》一书,至今已历48个寒暑写成第五版稿,想为中医作点贡献,发扬仲景异病同治辨证模式,若将此书改为《中医异病同治辨证学》更能揭示病变实质,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目的,只有静观其变了。

辨证论治,环环相扣

辨证论治,是据证析理,据理立法,依法立方,随证选药的简称,贯穿了理、法、方、药四个环节。辨证关键,在于捕捉病机;论治关键,在于确定治法。

病机:是指病变过程中不同阶段的致病机制;是对四诊所获证象进行理性分析,综合病因、病位、病性得出的结论。任何疾病都会出现相应的证象,这些证象具有有机的内在联系,共同反映了疾病在一定阶段上的阴阳失调,气血津液的升降出入、盈虚通滞;脏器盛衰与经脉的弛张变化等病变本质,这种内在联系的机括,就是病机,古人则称为证。

治法:是据病机确定的治疗方案;是选药组方的理论依据;是连接病机与方药间的桥梁。病机既然是对四诊所获证象进行理性分析,综合病因、病位、病性得出来的结论。那么确定治疗方案,就应针对消除致病因素,调理脏腑功能,通、调或补、涩气血津精、经脉弛张四个方面立法,依法组方,随证选药。这一据理立法,依法立方原则,也就成为从古到今治疗一切疾病的指导原则。既然一切疾病都要涉及组织结构、生理功能、气血津精各个方面,单用一药实难兼顾,是以常用多味药物组合成方,体现了整体疗法的特点,也体现了理、法、方、药环环相扣的辨证论治特点。

结论:

辨证论治各个环节,都有物质为其客观依据,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从其病因言之,无论内因、外因、不内不外因,都有物质为其基础。外因是以大气寒、热、燥、湿变化及其气中致病疫*;内因是以心神情志变化影响经脉弛张;不内不外因是以虫兽刀伤、饮食积滞、寄生虫类为据,都有实质可查。

从其病理言之,是以阴阳五行为其依据。阴阳是指环流脏腑形骸的气血津液精五类流动物质;五行是指心、肝、脾、肺、肾统属的六腑、五体、五官组织结构。中医辨证,是以证象为其依据,一切证象都是内外因素引起气血津精、脏腑功能失常的综合反映,故其病理分析有其生理依据,不是无稽之谈。

再从治法、方药言之,治法是据病因、病位、病性拟定,组方是据治疗方案选药组成,药物是据消除病因、调理功能、通调气血津液精或舒缓经脉选用,由此可见,辨证论治所包理法方药四个环节,都以物质为其依据,说它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即是据此言也。

此篇在于说明中西医学,学理有所不同。中医乃是医哲结合学理;也是综合前面几篇所述重点,而使读者了解其中主要内容。所有论述重复较多,由于所论是其中医学理核心部分,彼此牵连,惟有反复引用,才能阐明各个方面学理,因此不得已而为之。

——本文摘自《陈潮祖医案精解》

——编辑整理:李汶峰

推荐阅读:

医论撷英——五脏六腑宜通是其生理病理共性

|征稿启事:本

1
查看完整版本: 医论撷英中医学理体现五个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