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佛医讲堂浅析佛教医学特点及其与中医学
TUhjnbcbe - 2022/6/10 16:38:00
北京治白癜风要花多少钱 http://pf.39.net/bdfyy/index.html

《浅析佛教医学特点及其与中医学的交融》

作者/陈涤平(南京中医药大学)

摘要

从佛教医学的经典著作、佛教医学的理论体系等角度分析了佛教医学的特点,以相关文献中记载的佛医与中医在临床及用药方面的相互影响为出发点,剖析了佛教与中医相互吸收彼此理论体系中的合理内涵对共同促进人类生命健康的现实意义。

佛教的根本宗旨在于解决众生生老病死苦,释尊的成道也正在于他确立了宗教意义上的解脱生老病死苦的途径和方法。伴随着佛教进入中国,在佛教发展的同时,中国出现了众多僧医,他们“借医弘道”,在治病救人的同时宣传佛教思想,扩大影响,在佛家的慈善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也为人民的生命健康作出了卓越贡献,因此,在佛教医学中探讨佛医的特点及其与中医的影响与交融,不但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也具有现实的应用价值。

●一、佛教医学有独特的理论基础●

佛教医学具有独特的理论基础,如四谛说、缘起论、四大增损学说、诊断方法(五大归纳法)、方药和疗法(八术)等。围绕这些基本理论,佛教在临床上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几乎涵盖内、外、儿、妇、五官等各科。在医病疗疾时,要求医者“知病起时”、“识病源”、“识病本性”,并“随病设药”、“顺时授药”、“患状殊疗其本”、“妙知八术”。其治病用药,则是在知四大增损”和“循五大归纳”这一前提下,以“调和四大”为前提,通过“针、刺、伤、破、汗、吐、浴、观”等治疗方法的实施,以使人的“内四大”和自然宇宙的外四大协调统一,相辅相成,从而达到调整“四大增损”的目的。在用药方面,佛医认为世界上的一切药,可归纳为“二性六味”。二性即冷性和热性,六味则是“酸、辛、苦、咸、甘、淡”,以此为基础,佛医以植物药为主,将常用药品共分为时药、更药、七日药、尽形寿药四类,其中最常用的药物是酥、蜜、糖、石蜜等。

●二、佛教医学著述丰富●

在佛教的发展史上,大德高僧多半精通医学。据《无量义经》卷一记载,佛教的创始人释迎牟尼本人能“分别病相,晓了药性,随病授药,令众乐服”,并著有《佛说佛医经》《佛说胞胎经》等佛教医学著作。随着佛教传入中国,佛经译注和教义传播的过程中,佛教经典中的大量医学文献也渐为传播。据统计,《大藏经》中专论医理或涉及医学养生的经书约多部,有关医药卫生的医学术语更多达0多条。其中历史上影响深远的如《佛说疗痔病经》《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治病合药经》《延寿命经》《救疾经》《禅秘要法经》《佛说救疗小儿疾病经》《除一切疾病陀罗经》《迦叶仙人说医女人经》《佛说医喻经》《佛说咒齿经》《咒时气病经》,等等。此外,在《四分律》《五分律》《十诵律》《摩诃僧祗律》等律藏部的“医药事”部分,也有大量的佛教医药资料。这些佛医著作不仅为佛教僧侣自身的研习修行提供了文献基础,同时也为他们借行医治病以弘扬佛法、行善积德、服务社会提供了参考依据。

●三、佛教医学与中医临床交融甚多●

佛教的宗旨以慈悲为怀,救苦救难,普渡众生,故僧侣多借行医以弘扬佛法,寺院也多有施医施药。佛法传入我国之初,僧人以外来者为主体,后来伴随着佛教的发展,中国也出现了众多僧医。早在唐代寺院里就设有悲田养病坊。各地寺院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流派。如河南登封少林寺素有尚武传统,该寺也以治疗骨伤科疾病而名闻遐迩,现有《少林寺伤科秘方》《少林寺秘方集锦》二书行世。浙江萧山竹林寺在五代时,寺僧高昙就以善医妇科疾病著称,自此,竹林寺妇科历代享有盛名,现有《竹林寺女科全书》传世。

很多僧医因为医好了皇帝、皇后以及一些王公大臣的疾病,得到皇帝的器重,从而也得到社会上其他人的追捧,如宋代的法坚和尚,由于医术闻名天下,曾获宋太祖召见,并赐予紫方袍。元代的拳衡和尚,因献方治愈皇后之病,被赐号“忠顺药师”,封为五省采药使。历代医林人物中,深受佛教思想影响的也大有人在,在其医学著述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如南北朝的大医家陶弘景,晚年饭依佛门。他所著的《肘后百一方》,其书名“百一”二字,即是基于佛典“一百一病”之说。唐代医学家孙思逸,是集儒、道、佛于一身的典型。孙氏在《千金要方》等著作中,对佛教医学的“四大不调”学说多所引证。近代如清代医家周学霆、喻昌、叶天士、现代名医陆渊雷等,均笃信佛学,曾从僧医习得医术。甚至我国现代临床中广为应用的部分中成药也来自寺院秘方,如现代临床黑锡丹、云南白药、片仔癀等。

●四、佛教僧医促进了中医药的传播●

中外文化的交流,使佛教医学得到交流、发展,同时中医的理论及方药也对佛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一方面,僧人治病有时不按传统佛经医方,因时因病制宜,善于借用传统医药针对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方药。如《古今医统》记载:“僧道广,西蜀人,好医,有人病肌瘦如柴,道广以鸡屎及白米各半合炒末,以水调顿服,良久,吐出如米形,遂愈”。南宋诗人周紫芝被寒热病折磨一年,僧医善以四物汤加柴胡作药,三次病愈。另一方面,中国僧人对外交流时对中医药在世界各地的传播也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如唐代高僧义净西去求法,曾在印度居留数年,常以中医药为印度人治病。传入印度的人参、茯苓、当归、远志、麻*、细辛等,曾被当地人誉为“神州上药”。又如高僧鉴真在赴日本前就是著名的僧医,他出家后,不仅仅研习佛教经典,对医学也颇有兴趣。当时扬州是药材集散地,有不少外国商人带来的药材。由于药市兴旺,当地许多药商对药物的鉴别,有着丰富的经验。鉴真通过与这些药商的接触,积累了不少药学知识,为以后在日本鉴定药物打下了基础。据《东征传》记载,他东渡时携带大量药材、香料以及奇效丸、半心丹等成药,不仅传扬了佛法,而且把祖国医学传播给日本,对日本的汉方医学发展影响极大。明朝时,精通医术的化外和尚、心越和尚、独立和尚都曾旅居日本,传授佛学和医药。尤其是独立和尚赴日本传授痘科,其弟子池田正直,以痘科驰名日本。此外尚有陆元葬,号既白山人,在少林寺学艺多年,通晓医药、针灸、气功、养生、食疗等,于万历年间东渡日本。这些医僧,对传播祖国医药,促进中外医药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

●五、结语●

生命与健康,是人类生活的永恒主题。佛教以生老病死的根本解决为其基本宗旨,医学则以治病救人、维护人的身心健康为根本目的。因此二者自诞生之日起,即有相互独立、彼此依托、互相促进的一面。历代以医闻名于世的僧人、居士,其学术思想和宝贵的临床经验,大大地丰富了祖国医药学的内容。而祖国医学理法方药中自成体系的独特思想,也对佛教医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野。历史上,二者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共同为中华民族的健康与繁衍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因此在佛教与中医学均在世界范围内得以广泛传播的时代背景下,深入研究佛教医学与中医学的有机联系,必将促进佛学研究和医学科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曹秀伟,佛教医学说略,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1(1):19~21

2.郑益民,佛教医药学——祖国医药学瑰宝,河南中医药学刊,,9(2):4~6

3.卢祥之,佛教与中医体系形成的重要联系,河南中医,,23(5):17~19

4.史旺成,佛教哲学与佛教医学,五台山研究,(2):11

5.王春燕,佛教翻译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5(5):66~68

6.洪嘉和、李兆健,佛学与中医学,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学报,~,10(2):13~15

7.顾加栋、周祥龙,略论佛教医学的思想源流及其中国化,医学与哲学,,31(6):79~81

8.*,中国古代僧医综述,兰州大学年硕士学位论文

作者简介

陈涤平,男,年生日。江苏阜宁人。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副校长,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健康养生学科带头人,主要从事中医药教育管理、医疗、科研工作,研究方向为中医诊治消化系统疾病和中医药文献学。

固定布局工具条上设置固定宽高背景可以设置被包含可以完美对齐背景图和文字以及制作自己的模板

编辑

弘宣中心

陈涤平(南京中医药大学),感恩原创

源自网络,感恩原创

声明

本文仅作交流分享,如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1
查看完整版本: 佛医讲堂浅析佛教医学特点及其与中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