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中医科研工作的特点一
TUhjnbcbe - 2022/6/10 16:57:00

体现中医科研工作的特点,必须学习和遵循(83)卫中字第24号文件:《关于加强中医、中西医结合科研工作的意见》。文件中强调指出:中医机构中的科研工作,要遵循中医理论体系,保持和发扬中医特色,采用传统的和现代的科学知识方法和手段。我认为这是中医科研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科技路线。若能全面地理解、正确地贯彻执行这条路线,就能够体现出中医科研工作的特点。下面就此加以探讨。

01要遵循中医理论体系

中医的理论体系包括两大部分:第一是基础理论体系,如阴阳五行、脏象、经络、气血、津液、精神、五运六气等理论或学说;第二是临床医学体系,即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如诊法(四诊)、病因病机、疾病和证候分类、治则、组方用药的理论等等,也就是有关中医诊疗体系的知识系统。中医理论体系的特点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医学密切相联,即理、法,方、药贯穿为一体。它就是运用中医基础理论的系统概念,来阐述和认识人体在生理、病理或生命现象中整体联系以及内外环境关系成为整体系统模式,同时在疾病过程中,用这些系统形式来考察认识和控制疾病,建立理法方药相连的六经辨证、卫气营血与三焦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等辨证论治体系,也就是对疾病进行控制或调节的系统方法和模型。因此,研究中医中药,如果忽视或割裂中医药的理论体系,就会导致事倍功半或失败的结果。过去研究中药,不用中医药的理论指导,走上“废医存药”的岐途,是国内外医药界都认识到的错误路线。在中西医结合的临床研究中,有人以西医的病名诊断为标准,以西医对疾病的认识和理论为指导,只结合中医的证型(证名)和方药作为治疗的手段或补充。实质上是脱离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割裂了中医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方法,把“证”从完整的诊疗体系和思维过程中孤立起来。这种研究的结果,成效不显,甚至造成误解中医的辨证论治没有什么理论或规律可谈,只不过是“随证施治”,与“对症治疗”差不多;或者认为辨证就是“方剂辨证”,谙熟什么方治什么证就可以了,没有什么理论体系和思维规律可避循的。这些错误的研究方法和倾向,已逐渐被国内的广大中西医所认识。

02保持和发扬中医特色

保持和发扬中医特色,不仅是中医科研工作,也是中医教学和医疗工作中必须遵循的原则。因此,这是本题的核心问题。只有弄清什么是特色,才能保持和发扬。那么,什么是中医学的特色呢?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和阐述尚不一致。我理解特色是:既是特点,又是优点和风格。

中医学的特色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概括:中医基础理论方面的辩证观、系统观,中医临床医学辨证论治方面的辩证思维、系统方法,这是中医学最突出的特色。下面分别阐述。

一、中医基础理论的特色

中医基础理论是以阴阳五行为指导思想,以脏象经络为核心,包括运气学说等内容的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从基本概念、名词术语,到基本原理、学说等都与现代医学不同,都有它自己的特点。因此,有人说它是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但并不意谓着这些特点都是优点或优势,没有缺点和不足。其最突出的特色是贯穿在理论体系中的几个基本观念或观点。中医的理论体系奠基于《内经》。任应秋教授对《内经》的学术思想概述为:阴阳五行说、统一整体观、恒动观念论,贯穿在整个《内经》的各个部分。根据这一概括,我归纳为两个基本观念,即辩证观、系统观,作为中医基础理论的特色,也是整个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观念。

辩证观:就是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阴阳学说的基本观点就是辩证观。《内经》是以阴阳学说作为基本的哲学思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即阴阳是宇宙间的普遍规律或法则,是认识一切事物的纲领,是事物运动变化的动力,是一切生命现象(生长、衰亡)的根本原因,是思维活动的指导思想,治病也必须从阴阳这个根本问题中求得解决。可见阴阳是中医理论体系中最基本的观念和法则,它贯穿在中医学的天人观、生命观、疾病观和治疗观等一切方面,是处理中医学中各种问题的指导思想。其实这种观点就是对立统一的观点,核心是一分为二的思想,如张景岳说:“道者,阴阳之理也;阴阳者,一分为二也。”一般称为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简称辩证观。当然,五行的生克制化运动及恒动观念等,也属辩证观的范畴,不一一细述。

系统观,就是通常所说的整体观念。

钱学森说:“人体科学一定要有系统观,而这就是中医的观点。中医的整体观或系统观的思想、观点、方法,将会对现代科学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统一整体观,是《内经》主要学术思想之一,它首先认为人体内部是个统一的整体,体内任何一个或大或小的组织,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互有联系。同时,人这个整体与外在环境又有密切的关系。外在环境无时无刻不是在变化之中。而人体内的生活机能,一方面需要外在的变化来帮助体内的机能活动,另一方面如外在变化有不利于机能活动时,体内能发生种种活动与之相适应,这是“人与天地相参”的天人相应观。这种将物质世界看成是普遍联系及整体性思想,就是系统思想或观念。《内经》根据统一整体观、天人相应观等系统观念和阴阳五行学说,形成了几个系统概念如六经、五脏就是两个不同的系统概念。钱学森认为,《内经》强调人体各器官的有机联系,生理现象和心理现象的联系、身体健康与自然环境的联系....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朴素的系统概念的自发应用,如《内经》将五脏作为系统概念,表示人体是由五个子系统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联系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系统。每个子系统的组成要素,如心系统的心脏、小肠腑、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血脉、舌、神等,都是在生理上相联、病理上相关的,而且与外环境天地的五方、五季、五气、五类、五畜、五谷、五音、五色、五味等相应或相合,这是以五脏为核心的整体系统模式。这个模式充分体现了“人与天地相参”、“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的整体思想,充分包含了现代医学提出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内涵。

系统论的基本观点,就是将研究对象作为一个系统。所以《内经》里的六经、五脏系统概念和整体系统模式,是系统观念或思想的集中体现。因此,中医理论中的系统思想或系统观,是重要的特色之一。

二、中医临床医学一一辨证论治的特色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特色。主要是指中医诊疗疾病过程中所使用的原理、方法,或者是方式、方法、原理的总和,也就是方法论。诊疗疾病的全过程,首先是运用望闻问切来了解病情,或收集信息。其次是“辨证”,对上述信息一一症候(征)进行分析判断,得出对疾病的诊断。最后是“论治”。根据“病”、“证”的诊断,决定治疗对策,如立法、选方、用药等。中医诊疗疾病的整个过程,实际就是临床推理或诊断推理。这个过程不是靠仪器、设备,而是靠大脑或智力。这段推理过程,即理论思维过程,又叫临床思维过程。中医认识和控制疾病的艺术和优势,主要是运用比较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控制(调节)疾病的方法。我认为中医临床思维或辨证论治的主要特色是运用了辨证思维和系统方法。

辨证思维

思维就是运用概念,构成判断和进行推理,形成理性认识。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奠基于《内经》,到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就形成了理法方药完整的诊疗体系,已经有了原始的辩证法,因而使中医理论充满了辩证观念和思想方法。在认识疾病、防治疾病的思维过程中,也特别强调运用这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内经》在定义阴阳这一概念时,指出阴阳是“神明之府也”。“神明”即思维活动。整个辨证论治的过程就是“追阴阳之变”的一种辩证思维的活动。如“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审察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等,都体现了这种辩证思维方法。再从辨证论治的两种辨证方法来看,一是辨病与辨证的方法。西医的临床推理或诊断推理,是一个将观察到的证据或表现转换为某一个或几个疾病名称的过程而病名是解释观察证据的概念性医学实体。中医的临床推理不仅要得出病名,还要得出证名的诊断。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这种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辨证方法。如讲《太阳病》,经过汗、吐、下等法治疗仍不解,出现为“坏病”的提出:“观其脉证(症),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辨证模式,这就是辨证论治的三段模式。首先诊察(观测)脉症等症候,再进行病因、病机等辨证推理,得出病证的诊断,依据病证的判断,决策治疗方案。可见张仲景对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方法,尤其重视对证名的辨证或判断。

《伤寒论》中许多证型就是以方名证,如麻*汤证、柴胡汤证等。中医的证名所以重要,就是因为证名是比病名在认识上更高级的等级或层次。病名和证名,虽然都是中医根据疾病现象通过理论思维,达到的本质抽象,但证名是同一病名之下的另一个等级层次的概念。从整个中医辨证论治的发展史和医生具体的临床思维过程(步骤)来看,都是先辨病,后辨证,证名是比病名更加深入、更加发展了的认识或抽象。病名是初级本质的抽象;证名是二级本质的抽象。事实上中医的病名的确是个比较简单或笼统的概念,仅仅抓住疾病表现中的主要特征或和病征最一般的本质,进行命名;只能反映出一类疾病的矛盾共性或一般矛盾。

如“太阳病”或外感病中的“伤寒”(狭义)、“温病”、“暑病”等,只能反映出太阳系统(包括手、足太阳经、膀胱腑,肺脏、肺脏、皮毛、卫分等要素)这个较大的空间层次和外感病初期的时间过程;或泛指伤于寒邪或温邪、暑邪所致的外感病。根据这种抽象的病名诊断,只能提出一个笼统的治疗法则,如太阳病用解表法或汗法;伤寒病用温热法;温病用寒凉法等。具体的治法和方药确定不了,只有根据证名的诊断,才能具体的立法和处方。因为证名是对疾病过程中更具体阶段或即时状态的本质性的概括,它包含病因、病位、病性、病情、病势等多种规定性的相统一的概念。所以证名能更接近疾病的本质,更全面的揭示出疾病的内部联系,能反映出同一疾病在不同人和阶段上各方面的特殊性和差异性。因此证名比病名是更高一级的抽象,更具体的概念。如太阳病的伤寒证或中风证,能反映出病因是风寒,病位是太阳经(体表),病性是实或虚,病机是卫阳闭郁或营卫不和等,据此可立法,选方,用辛温发汗的麻*汤或辛温解肌的桂枝汤。可见中医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诊断推理方法,其中“辨证”更具有辩证思维的特点,也是不同于西医之处。所以把整个临床思维过程,简称为“辨证论治”,更能突出中医临床思维的特色。二是八纲辨证方法,也能反映出辩证思维特点。无论是外感病还是内伤病都是用八纲辨证来分辨证型的阴阳、寒热、虚实、表里属性,这是对证型定性、定量的方法。八纲又叫二纲六变(六要),即用阴阳作总纲,统摄另六个变量或要素。也就是,医生通过对症候的表里、寒热、虚实的具体分析和标定,然后再综合判定证的总体属性是阳证还是阴证。这是一种分析与综合高度辩证统一的方法,也是辩证思维的重要特点。

来源:枝炙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医科研工作的特点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