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的冬天,在九华山修行的仁义师太感受到自己即将走完这一生,尘缘将尽。马上便要修成正果的仁义师太叫来自己的弟子思尚法师说:
“我就要去了,我死了以后,不要火化,要给我坐缸保存。”
坐缸是佛门的圆寂之法,将圆寂僧尼的尸身存放在大缸之中,三年之后方可开启,如果真是有造化德行的法师,三年之后,会修成不坏肉身。不过,很少有出家人能够真正实现肉身不腐的愿望。
不解之缘
不过,思尚法师相信,自己的师父一生广播仁义,潜心修佛,佛也必定护佑,所以思尚法师郑重地双手合十,对仁义师太说:“若您开缸之时尸身不腐,弟子一定贴金供奉。”
仁义师太却摇摇头,微笑着说:“末法时代,念佛要紧,不造恶因,勉受苦报,又何必谈身后供奉,我走了之后,通慧禅林就托付给你了。”
思尚法师自然一一答允。
随后,仁义师太便开始准备自己的圆寂之事,从农历十月初一那天开始,仁义师太就拒绝进食,不吃不喝,只在床上打坐修行,七天之后,85岁的仁义师太在打坐时安然停止呼吸,她走后,几位弟子按照她生前的愿望,为她举行了坐缸仪式。
农历年11月15日,这正是仁义师太坐缸满三年的日子,按照约定,弟子们要为她举行开缸仪式,来看看师父是否真的已经修成正果,这是佛门之中的大事,所以有不少人都前来观礼。
算出准确时间之后,到了下午3点,思尚法师小心翼翼打开了存放师父肉身的坐缸。
三年之后,仁义师太的肉身是否起了什么变化呢?
当众人亲眼看到之后,都十分震惊,只见缸内的仁义师太肉身完全没有腐坏,皮肤上原先的皱纹也消失了,变得十分的光滑紧致,头发长出了几寸,双手的动作原本是十指向上,放在腿上,但现在两只手指轻轻捏起,仿佛手中拈着银针,因为仁义师太生前正是靠一手医术悬壶济世而闻名。
再去细细观察仁义师太,便看出仁义师太身上的女性特征已经完全消失了,根本看不出来性别,这就对了,因为菩萨本身也是不分男女的,这正说明仁义师太已经真正的修成了正果,得到了佛祖的肯定。
大家都十分的激动,像这样修成正果的例子,多年以来还是头一次,这是佛门之中最值得纪念的一件事,于是大家怀着敬仰的心情将仁义师太的金身供奉起来,日日参拜。
不过话说回来,就世上想要修法成佛的人这么多,可修成正果的人不过就这么几个,为什么仁义师太能够脱颖而出,得到佛祖的肯定?
这就不得不回顾一下仁义师太的传奇人生了。
命途坎坷
年,仁义师太出生在沈阳一个富裕的地主家庭,她的原名叫做姜素敏,父亲是按照旧时代标准的大家闺秀来培养女儿的,年仅三岁,母亲便为她裹了小脚,有一双三寸金莲,将来才能够嫁给一个好夫婿,为家族争光添彩,那似乎是旧时代女性全部的价值了。
被父母精心培养起来的大家小姐姜素敏,从小就是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又能做得一首好诗词,父亲对于女儿的表现十分满意。
然而姜素敏自己心里却充满了怀疑,她想,自己天生的表现并不比男人差,可凭什么自己最后的归宿就是嫁给一个自己从来不认识的男人呢?难道自己就不能走到外面去,有一份自己喜欢的事业吗?
姜素敏懵懵懂懂,但有一件事情她清楚,她对出嫁并没有什么兴趣,相反,她喜欢佛法,只有佛门能够带给她心灵的清净。从六七岁开始,姜素敏便经常跟着母亲到山上的寺庙听师父讲经,她十分有慧根,听师父讲经之后,便能领悟到非常多的东西,在家里,她也经常瞒着父亲悄悄翻看佛经。
姜素敏十岁的时候,因为连年天灾,收成不好,寺庙中的师父也几乎饿死,于是小小年纪的姜素敏发了善心,悄悄把自己的几样首饰当掉,给庙里的师父们送来了粮食,救了他们一命。
姜素敏一直都觉得自己和佛法之间有解不开的缘分,可她又不得不承认,自己的命运从来就和修佛参禅没有关系,她未来的路早就被父亲安排好了,那就是嫁入另一个家庭,成为一个旧时代标准的贤妻良母。
父亲给姜素敏定下的,倒也并不能说是一门很坏的亲事,在17岁那年,姜素敏披上了凤冠霞帔,在父亲的嘱托之中,嫁到了吉林。她这一去联系起了两个家族的兴衰,姜素敏在嫁妆中悄悄塞上了自己最喜欢的几本佛经,在出嫁的前几年,父亲已经不允许女儿读佛经了,害怕女儿读的书太多,反而不受约束。
到了婆家之后,姜素敏一边专心的打理家事,另一边还是悄悄的拿着佛经来翻阅,倒也并没有人去管她这点小爱好,偶尔如果有出门的机会,姜素敏还是愿意到寺庙里去和寺内的师父畅谈一番佛法。
师父常常为眼前这位女施主感到可惜,她如果能够潜心修佛,真正地成为一个佛门弟子,必然有更大的善缘,只是已经嫁人的姜素敏是没有太多选择权的。
姜素敏本来已经打算认命,可没想到意外突然发生了。
抗战爆发,姜素敏的丈夫在外面看到日*烧杀抢掠,竟然一下子被吓出了心病,回到家之后,医生百般诊治,却也没有把人救回来,最终,姜素敏的丈夫年纪轻轻,就一命呜呼。
姜素敏竟然就这样成为了寡妇,公婆要她恪守妇道,从此在家中,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姜素敏为了排遣心中的苦闷,便找来了更多佛经阅读,同时她还研究起了自己一直好奇的医术,没有病人,她就在自己手上扎针钻研,或是给府上的丫鬟看看病。
随着丈夫的离开,姜素敏觉得自己和这个红尘世界其实已经没有什么牵挂了,自己应该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了。
入世出世
于是在年,姜素敏终于鼓起勇气辞别了公婆,不顾一切来到了五台山落发为尼,师父为她取了法号“仁义”,从此,世上只有仁义师太,再也没有姜素敏了。
在五台山,仁义师太开始一心修佛,她的造诣很高,不出两年,就连当时收下她的师傅都觉得自己的能力已经不如徒弟了,但是在山上待了两年之后,仁义师太却做了一个意外的决定,她要下山,再到红尘世界去游历一番。
好不容易和山下的红尘世界斩断了联系,为什么要回去呢?因为在山上的两年,仁义师太才渐渐意识到,修佛不应该只是为了自己内心的清静,更是要记得佛法之中“普度众生”四个字。
如今山下战乱频繁,百姓仍然生活在苦难之中,自己作为佛门弟子,又怎么能够在山上清清静静地待下去呢?这样岂不是懦弱无能的表现?
仁义师太认为,遁入佛门并不意味着要和大千世界彻底断了往来,相反,要心怀慈悲,拯救世人,这才是佛门弟子应该扛起的责任。
于是,年仁义师太报考了沈阳医学院,重新拾起了自己所感兴趣的医术,决定成为一个悬壶济世的大夫。
就这样,仁义师太在沈阳中医学院潜心学习了四年,成为了学院里数一数二的优秀学生,她并没有脱下自己的一身僧衣,她依旧热爱着佛法,不会舍弃自己佛门弟子的身份,但同时她心里装下了更多的东西,那便是世上的芸芸众生。
从中医学院毕业之后,仁义师太便开始在世间游历,并不断地用自己的医术治病救人,尤其是一手针灸出神入化,不知救了多少贫苦百姓的性命,仁义师太为百姓治病通常是分文不取,只靠化缘吃斋为生。
所以,即便是救了千千万万的人,仁义师太却从没有因此发财升官,她所有的财产依然只是几本佛经,几部医书,如此而已。
百姓们受到了仁义师太的恩惠,称她为活菩萨,仁义师太却非常谦逊,表示自己距离菩萨的境界还远得很,如今不过是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前线非常缺少医护人员,于是仁义师太毅然决然地跑去报了名,表示自己愿意上战场,成为一名*医。
仁义师太在众多的 战士中十分的奇特,因为她还是留着尼姑的光头,还是每天坚守着出家人的规矩,只不过披上了 的*装,开始每天穿梭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
这样的经历应该是大部分出家人都没有经历过的,抗美援朝战争爆发的时候,仁义师太已经出家将近十年了,但这十年里,她似乎大多的时间都在治病救人,而不是念经求佛,到了战场上,每天目睹那么多的生离死别,仁义师太也并没有时间闲下来念诵自己的佛经,有这些时间,仁义师太觉得还不如多救一个人。
佛门要斩断红尘,但是悬壶济世的大夫要一直奔走在俗世之中,可是,这冲突吗?仁义师太不这么认为,和念经相比,怜悯众生更是修佛之人的一颗诚心。
她成了战士们的守护神,在战场上面对联合国*的枪口,仁义师太从来没有退缩过,她总是跑到最危险的地方去,有的时候敌人来空袭,也往往都是仁义师太先反应过来,背着战士们逃生。
这和人们想象之中的出家生活完全不一样,她也完全可以去过另一种平静的生活,但仁义师太自愿上战场,没有什么是比国家更重要的,即便是出家人,也不能忘记保家卫国的责任。
直到三年之后,仁义师太终于返回了国内,她并没有仔细去数自己救了多少人,只是偶尔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仁义师太会默默地打坐,为那些在战场上死去的年轻战士们念上几句经文,希望能够超度他们的亡*。
残酷的战场让仁义师太落下了轻微的残疾,一个脚趾缺了半边,从此之后走起路来就有些不方便,尤其是到了晚年,病痛常常伴随着她,可是仁义师太却极少提起这件事情,只有与她十分亲近的弟子才知道她的伤究竟是怎么来的。
回国之后,仁义师太还是没有回五台山,医院成为了一名大夫。
她还是如同以前一样,有着两个身份,是出家人,但也是医生,很多人都在疑惑,为什么在战争结束之后,仁义师太依然不愿意回到山上去?难道她厌倦山上冷清的生活吗?
肯定不是这样的,相比于诊所里的日子,山上的生活肯定是更加舒服惬意的,仁义师太这么做的理由很简单,在山上念一本经书并不能救人,可是自己留在山下每天都能救很多很多的人,人生选择孰轻孰重,仁义师太是分得清的,她并不认为这样会有损自己的修行,这正是她在佛经之中悟出的道理。
那个年代,大多数老百姓的生活依然非常贫困,出不起看病买药的钱,所以他们的医药费,仁义师太往往是自己垫上,有的时候,医院里缺少药材,仁义师太会跑到山上去为百姓们采草药,她更是苦练自己的针灸技术。
在那个医学不发达的年代,练好针灸能够救治很多的人,百姓们愈发地爱戴她,但是她却从不收取百姓的礼物,她认为出家人普度众生是不应该思考回报的。
她在诊所里又度过了十年的岁月,等到老百姓们生活渐渐富裕起来,诊所里也有了更多的年轻医生,仁义师太才觉得自己可以如自己年轻的时候向往的一样,到各地再去游历一番,增长自己的见识。
于是,她没有向任何人告别,带着自己全部的家当出发了,她的脚步走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她从不离身的东西并不是她的佛经,反而是一个小小的石磨盘。
这是磨制中草药用的,有了这个石磨盘,仁义师太才能随时随地给别人开药,并且炼制中草药。这个东西看着小,但其实非常的沉,仁义师太过去在战场上手腕受过伤,拎着这么个东西很麻烦,所以就有人劝她不如丢掉,反正这东西也未必用得上。
可是仁义师太却摇头说:“带着,要带着,丢在这里闲着多可惜,到了新的地方,就是去买,也不是说买就能马上买得到的。病人,哪里都有,世上没有完全一样的病,用药,也要根据病情随时调制,没有石磨子,我怎么去制药?”
劝她的人说:“你又不缺钱,做这么多药干什么呢?”
仁义师太一听这话,开怀地笑着说:“看病就是看病,不是为了赚钱。要赚钱,我出家干什么?好人不知病人苦哇,健康才是福份,看到病人痛苦的样子,你心里好受么?”
仁义师太还说过:“我可不想那么多,人家的病治不好,我就难过,人家的病治好了,我就高兴啦!”
修成正果
一些曾经被仁义师太救治过的村民,经常会忘记仁义师太是个出家人,因为仁义师太很少在大家面前说自己出家的事情,更不会摆出得道高人的样子。
每当听说人家生了病,她立刻就拎着自己的小药箱和自己的石磨盘,带着一大堆的药,来到别人的床榻前,进了屋也不废话,直接把脉、开药,针灸。
等把人家的病治好了,她就笑着安慰说:“放心吧,你的病不算严重,我给你开了药,以后要多注意自己的身体。”
仁义师太亲切地就仿佛村民的某个亲人一样,和大家印象中的得道高人是完全不一样的,可是这又有什么不对呢?难道一个医生坐在病人的床前不去治病,反而去诵经念佛吗?
虽然很多时候大家会忘记仁义师太是出家人这件事情,可是等到仁义师太被尊为肉身菩萨的消息传来,有些村民却说:“仁义师太怎么现在才被供奉成菩萨?她不一直都是活菩萨嘛!”
就这样,仁义师太一直在芸芸众生之中生活着。
时间来到了年,这一年,仁义师太觉得自己已经下山太久,应该回到自己该去的地方了,于是她带着自己不多的家当又来到了九华山,重新开始自己在山间的修行生涯。
从年下山,再到年回山,已经41年的时光过去了,这41年里,仁义师太做了很多很多好事,自己也从二十多岁年富力强,变成了一个渐渐接近了生命终点的老人。
九华山上有一处通慧禅林,虽然名字听起来不错,可实际上几十年来一直没有人修缮,所以早就不住人了,仁义师太来到这里的时候,这里只有一片断壁残垣,但是仁义师太看了之后真心感慨道:“这是一个修身养性、自度度人的好地方,我就住在这里了。”
仁义师太决定把这片禅房重新修整起来,于是她跑到山下去四处联系,找材料,又亲自动手把这里整修一新,山下有不少村民也来帮忙,他们是真心感激这些年来仁义师太对他们的帮助,所以也愿意为仁义师太做一些事情。
而即便到了山上,仁义师太的生活其实依然谈不上多么清静,因为时不时地就有山下村民前来求医问药,仁义师太这些年名声远播,大家都一致认可她是杏林圣手,有些病如果不是找仁义师太这位名医看,大家总是不放心的。
大家有的时候会猜测,仁义师太现在已经回到了山中修行,会不会就从此放下行医救人了?但仁义师太非但没有放弃自己的医生身份,反而专门在通慧禅林开辟了一间禅房,专门来接待病人,日子反而过得比以前更加忙碌了。
因为现在仁义师太不仅要悬壶济世,还要忙着打点关于通慧禅林的事情,而且仁义师太还始终想要收集过去的资料整修经书,一时之间,倒是有了不少的事情要办。
不过,或许是仁义师太的善举感动了上天,原本仁义师太上山的时候,身体已经十分虚弱,但是来到九华山之后,仁义师太竟然愈发精神起来,身体比从前更加灵便,大家都说,这是仁义师太过去的善举得到了上天的回应,上天是舍不得让仁义师太轻易离开的。
仁义师太看着自己的身体变化,也觉得缘分奇妙,于是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时间,人生的最后几年,仁义师太广收弟子,希望把自己一生修佛的感悟传授下去,流传给后世。
相比于众多的得道高僧,仁义师太其实在生前并不算十分出名,因为她出家的大半时间都脱离了寺庙,在山下默默生活着,也就错过了很多讲经问道的机会,可是,最后的结果证明,即便多年来不在山中,仁义师太依然是修成了正果。
什么才是真正的佛门高人?这个问题,并没有标准的答案,仁义师太一生之中,没有写出有名的典籍,也没有很高的职务,可是,如果去问人们她算不算一个菩萨,大部分人应该都是认可的,她的一生,本身就是“普度众生”四个字的最佳解释。
仁义师太这一生,说传奇也传奇,说平凡也平凡,回顾她的一生,大部分时间在兢兢业业地做一个悬壶济世的大夫,甚至在她修成正果之前,有不少人根本就不知道仁义师太是谁,然而修成正果正是因为仁义师太始终心怀善念,心怀责任,从她下山开始,到底救了多少人,恐怕人们数也数不清了。
如果当年仁义师太留在山上,或许不会修成正果,只有当她走下山的那一刻,当她带着善念去不断救人的时候,佛家弟子的光辉才真正的开始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