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学习中医,先从了解中医历史开始
TUhjnbcbe - 2022/10/15 14:47:00

今天开始,我们就正式的来铺开中医的画卷。中医是一门学问,既然是学问,就有一个发展过程。所以想了解中医就得先了解中医的历史。

上古时期:中医最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神话传说神农尝百草。当然这只是一个神话。在中医发展的历史当中,神农却有其人,但并不是一个人,而应该是我们中华民族一整个族群。尝百草是了解单味中草药功效的一个漫长时间的积累。在当时那个时代,这其中付出的牺牲是现在的我们难以想象的。当时因生产力及科学技术等条件限制,人们用药的依据多数源于经验。并无一个完整的理论指导。

神农尝百草

先秦时期至两汉之际: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社会动荡不安。思想上的碰撞也愈发激烈。这一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彼此诘难,相互争鸣。后世称之为“百家争鸣”。就是在这样一个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为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古中医学家以气、阴阳、五行等古代朴素唯物哲学学说作为中医理论基础。随着时代变迁及众多医家的补充,诞生了中医史上最宝贵的一部经典著作《*帝内经》。这本书的出现,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基本形成。后世虽有各家学说的变化及发展,但基本都在这本书的框架之内。《*帝内经》也是现存最早的中医学著作。也许有比*帝内经更早的中医学著作,但至少目前考古当中没有发现。

*帝内经灵枢

东汉末年,战火不休,疫病流行。以伤寒为最重。这时候出现了一个在中医界当中足以媲美孔夫子的人物—张仲景,仲景自序说:“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这句话说的是张仲景家族人口还是比较多的,有两百多号人,还没有到十年的时间,就死掉了三分之二。十个有七个是外感病死亡的。于是“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自此,中医的另一部伟大著作诞生。中医也正式步入辩证论治的道路。也是中医较现代医学早两千余年提出个体化治疗方案及时间医学概念。

医圣张机字仲景

魏晋隋唐时期:晋朝有个太医令王叔和,在偶然的机会中得到了因战火失散的《伤寒杂病论》。并全力收集《伤寒杂病论》各种抄本,整理汇编为《伤寒论》。使得张仲景凝聚毕生心血的著作没有消失在历史的长河当中。并且自己写了一部《脉经》,提倡“寸口诊法”。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中医医生经典的把脉。将脉象形态及所主病证总结。

孙思邈,唐代人。写了两部书《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是中医学第一部百科全书。两本书写了针灸、脉证、食疗、养生等许多内容,但其中最出名的是《备急千金要方》第一卷《大医精诚》,这是一篇论述医德的极为重要的文献。文中认为第一,医生医术要精。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学医之人必须博览医学群书,勤奋而不应懒惰。第二,医生对病人必须要有同理心,看见病人的病苦,就好像是自己生病了一样。不可以推脱和摆架子。用自己擅长的医术,故意去增加、贪图患者的费用。

药王孙思邈

宋元时期:宋时期开始,已经有由国家组织编撰刊行中医药学著作。过去不像现在,保存书籍的方式有很多种。以前的书籍容易因多种原因导致书籍损坏,宋*府组织人手将民间及*府保存的书籍进行整理发行。使得医书流通。现目前市场所流通的宋朝之前的古医书。多数是由当时宋*府组织编撰刊行的版本。

明清时期:明末清初,也是动荡的年代。同样瘟疫流行。但所得的病症与之前较为不同。于是一个新的流派诞生:温病学派。吴又可,明末人,著《温疫论》,创戾气理论,认为戾气从口鼻而入,相互传染,形成广泛流行。就目前的新冠疫情而言,多数也是由温病学派的理论指导方药在治疗。但这也不能说以前的《伤寒论》就是错的。只是染病的形式不一,发病的原因不同罢了。这些理论在今后我还会详细讲述。

下期开始正式进入中医理论学习,我是杏林小晓生,

1
查看完整版本: 学习中医,先从了解中医历史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