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首出自明代大才子杨慎的《临江仙》,一直被用做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的引首词,大气磅礴的词作与波澜壮阔的三国历史故事交映生辉,将一个个英雄人物展现到了我们面前。
雄才大略的魏武帝曹操,智计无双的蜀汉丞相诸葛亮,忠肝义胆的美髯公关云长,每一个从时代长河中大浪淘沙淘出来的英雄,都为中华精神文明添上了一层光彩。
在这样一个群星争辉的时代,却诞生了一个非主流的神秘英雄——张仲景,他在世的时候默默无闻,过世后好多年才被发现,后来却一步步被推着走向神坛,成为医圣。
张仲景,原名张机,出身南阳士族,家境富庶。
良好的家境为他提供了良好的教育环境,他从小就对医学十分感兴趣,因此读了许多医学的书籍,又拜了同郡名医张伯祖为师,因为兴趣所在,勤学苦练不知疲倦,少年时就以医术见长。
公元年,*巾*起义,三国鼎立的序幕拉开,一个前所未有的大乱世到来,*阀割据,诸侯混战,朝*腐败,民不聊生,更加雪上加霜的是,大疫流行。
桓帝时,大疫三次,灵帝时,大疫五次,献帝建安年间,疫病流行更甚,一轮又一轮的疫病,成千上万的人被病魔吞噬,疫情严重的地方,往往十室九空,千里无鸡鸣。
建安二十二年,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或以为疫者,*神所作。人罹此者,悉被褐茹藿之子,荆室蓬户之人耳!若夫殿处鼎食之家,重貂累蓐之门,若是者鲜焉。此乃阴阳失位,寒暑错时,是故生疫。而愚民悬符厌之,亦可笑也。曹植——《说疫气》
张仲景虽为名医,对这种前所未见的新病症虽不能说是束手无策,用药的疗效也并非显著。
张家因为疫情,也迅速衰败下来,原先二百多族人,自建安始,不上十年时间,三分之二亲族病逝,十中六七因为当时流行的疫病——伤寒。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
张仲景感伤于此,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开始了属于他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著书立说的历程。
建安年间,张仲景行医游历各地,用自己对伤寒症的研究治疗疫病,探索实践,总结提高,前后历时十余年,积累了丰富的治疗伤寒临床用药经验。
在此期间,他可能还担任过长沙太守的官职,民间传说中医大夫坐堂行医,就是张仲景担任长沙太守期间,利用节假日为患者解除病痛,为后世医家延习而成规制。
之后,张仲景隐居著书,将治疗伤寒的经验总结归纳,写出了中医学四大名著之一的《伤寒杂病论》。
据史书所载,张仲景还著过《疗妇人方》、《五藏论》、《口齿论》等医学书籍,至今已然散佚不存。
如今,张仲景、华佗、董奉并称建安三神医,张仲景居首,建安年间,却并非如此。
华佗青囊行医,游历江湖,与吴周泰、蜀关羽、魏曹操等历史名人都有故事,当时就誉满天下;董奉虽名气不及华佗,也以乐善好施,扶危济困知名,创造过杏林春暖的成语故事。
唯有张仲景,在世的时候倾竭心力,传道著书,至去世,籍籍无名不为人知,对中医发展有重大深远影响的人物,《三国志》、《后汉书》以及注解《三国志》的裴松之,一字未见提及。
关于张仲景的生平,只能依赖一些民间传说和极少量的文字记录揣测,但是,《伤寒杂病论》奠定了张仲景不容置疑的医圣地位。
这一部极具实战意义的临床指导方书,为后世中医必读书籍;书中确立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中医千年传承的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收录的余方,药材配伍精炼,主治明确,至今疗效依然。
在我国,历代阐发注释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医家辈出,著作多达三四百种,除此之外,《伤寒杂病论》还对日本、朝鲜、蒙古、越南等亚洲国家的医学发展均有不同程度影响。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古来圣贤皆寂寞,一个当时不为人知,近乎无名的医者,因为一部医书,声名越来越显著。
年末,新冠肺炎肆虐于武汉,中医药“三药三方”大展身手,效验显著,有效遏制了疫情的蔓延,最有名的清肺败*汤与《伤寒杂病论》渊源不浅。
年见沧海桑田,多年的时光,沧桑几度,当年英雄逐鹿,王侯霸业的故事,早已经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非著名医者的方书却能惠泽千秋,历史给了张仲景应有的地位。
我们很难想象,张仲景面对着接连不断的乱兵、饥荒、瘟疫,到底是什么支持着他一路奋斗,最终成就那一部旷世奇作,但从武汉中医药人对中医的执著中,或许可以找到一些。
《中医中国》从历史、发展、人文维度出发,打造国家级中医药文化历史影像资料,带您了解中医抗疫的艰辛历程,探索精诚大医心灵最深处代代传承的那一缕对中医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