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就是中华民族的医术医道,从神农尝百草开始,一代又一代的中医人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创新,最终形成了中医的理论体系和诊治方法。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也是自然和宇宙的一部分,认为应该做到“天人合一”,从系统的角度去看待养生、治病,反对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中医通过望、闻、问、切等方式诊断疾病,在开方下药时讲究因人而异,补虚扶弱,及其注重个体的差异性。几千年来,中医很好地守护了中国人的健康,为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重大贡献。
然而,清朝末年以来,由于科技落后,西学东进,西医流行,导致很多人认为中医过时了。在西医的冲击下,中医一度到了补废的地步。幸好有识之士大声疾呼,加上中医确实有用,于是中医才能以保留并继续发展。
特别是在抗击非典、新冠疫情的过程中,中医中药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医药全程参与了疫情的防控,发挥中医未病先防、辨证施治的特点和优势,筛选出“三药三方”,形成了极具疗效的诊疗方案,极大降低了新冠病*的发病率、转重率和病亡率,极大提高了治愈率,为成功防控疫情作出了重大贡献。也让世人重新认识了中医药的伟大。
据最新消息,现在中医中药知识纳入中小学生的学习课程了。当然,中小学生学习中医知识,不是背诵“十八反”“汤头歌”,也不是学习“把脉”“针灸”等专业知识,而是从图画开始,从故事入手,系统学习“东方的思维方式”和中医中药的基本知识。
这个举措得到了“人民英雄”国家荣誉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的高度赞誉,并亲自为教材作序,他说:“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目的,不是培养小中医,也不是全民学医,而是了解中医一些基本观念,从小掌握一些养生、保健的知识。培养学生的整体思维和系列观念,让学生尊重自然、敬畏自然、适应自然。”
中医中药进课堂,也得到了广大网友的认同和认可,认为这是传承中医国粹、保护中国文化的重要举措。在可以预计的将来,中医中药将再次大发异彩,造福中国人民。所以,中医并没有过时,反而将为保护人民健康产生重要作用。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记载的瘟疫至少有次以上,每一个都是中医与瘟疫进行了殊死搏斗,一次次挽救中华民族于危难之中。在长期同疫病的斗争中,产生了一系列先进的中医理论和诊治办法,比如《*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温热论》等经典著作,形成了丰富的诊治理论体系,促进了中医的科学传承和创新发展。
特别是《伤寒杂病论》的出现,更是将中医诊治推到一个新的高度。年前,一代医圣张仲景所处的时代,民生疾苦,疾病流行,瘟疫频发,他家一半的人都死于瘟疫。有鉴于此,张仲景发奋研读《*帝内经》《阴阳大论》等古典医学名著,并结合自己的实践,博采百家之长,最终创作了《伤寒杂病论》这部中医名典。《伤寒杂病论》的出现,使得中医逐步走向正规化,将中医推向了新的高度。
后世的中医,在学习传统经典的同时,将《伤寒杂病论》作为了开方抓药的基本遵循,基本上都可以从《伤寒杂病论》上找到出处。因此,《伤寒杂病论》又被称之为“万方之祖”。在年后的今天,从《伤寒杂病论》的经方中传承而来的抗疫中药,又在抗击新冠疫情中大放异彩,交出了亮眼的答卷。
所以,我们要相信中医永远不会过时,老祖先给我们留下的东西没有那么简单,反而值得我们后人多学习。
如果你也对中医感兴趣,想要学习中医,那么《伤寒论白话解》这本书就值得读一读,因为是白话非常适合刚接触中医的人阅读,而且是中医四大名著之一,对于以后从事从医中医行业有很大的益处。
注: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