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洪欣,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医生命与疾病认知方法)代表性传承人。曾任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规财司、科技司司长。主要从事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病、中医理论传承与创新研究、中医治疗疑难病等方面研究工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被俄罗斯外交部授予国际合作发展奖。
智商对事情商对人康商对己
问
记者:曹教授,您好!大众大多对智商、情商比较了解。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康商”这个概念,但对智商、情商熟悉的人,未必对康商熟悉,请曹教授为大家解读一下“康商”是什么概念?
答
曹洪欣:现代人都知道且重视智商问题,一个人的知识水平高,智慧聪明,能出思想、出思路,有能力,就是智商高;情商也不是单纯指一个人的情感,而是在感情交流中形成的组织、协调、落实的能力;康商即健康商数,是健康意识与能力,是生命之根本,是衡量个人的健康意识、知识、文化、素养的能力。
提升“康商”,有利于身心健康、颐养天年。然而,我们国家民众的康商水平不高,很多病的发生恰恰就是由于康商不足导致的。让全社会“康商”水平提高,不仅有利于提高个人、家庭健康水平与健康中国建设,乃至对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命运共同体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人文相融身心相应和谐统一
问
记者:您一直致力于研究中医生命与疾病认知方法,那么关于中医与健康,请您为大家介绍一下。
答
曹洪欣:首先,我们要认识中医。中医是包括汉族与少数民族医药在内的我国各民族医学的总称,是反映中华民族对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认知,具有悠久历史传统和独特理论及技术方法的医学科学。中医学蕴涵着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人文与生命科学有机结合的系统整体的医学知识体系。中医的特点就是医学与人文相融合,在中医理论和实践中,就是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维护健康知识融合在一起,形成对健康认知的主导权。
几千年来,中医对健康的话题,首先强调的是形与神俱,形体与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相辅相成。我们每年体检,检查的是什么?检查的是形体,人体结构和功能是否健康,但是40%以上的疾病是由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发生紊乱造成的。所以《*帝内经》中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人体健康不是单从身体好、精神、思维好来判断,中医强调健康是“重视正气”。什么是“正气”?就是人体的抗病能力和自我康复能力。《*帝内经》中说:“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所以中医非常重视每个人要做好各自的防御抵抗能力。
其次,要注意平衡。这个平衡是精神的平衡、身体状态的平衡、人和自然的平衡,这个平衡要保持一个稳定的状态,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最后,就是仁义道德,“仁者寿”。每个人都要非常重视道德建设,这是健康的根本。年,世界卫生组织宪章提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病和不虚弱,更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能力上的完美状态;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道德健康概念,即健康人具备身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与道德;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影响个人健康与寿命的诸多因素中,15%取决于遗传因素、10%取决于社会环境因素、8%取决于医疗因素、7%取决于气候因素,而60%取决于自体康复因素。自体康复因素包括饮食、起居、劳逸等生活习惯以及情志因素,所以掌握必要的养生保健知识和方法,防患于未然,是维护健康的关键。
形与神俱阴阳平衡修德养身
问
记者:您刚才提到养生保健知识和方法是维护健康的关键。那么中医是如何养生的?中医养生保健与个人健康管理又有着怎样的联系?
答
曹洪欣:“养生”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概念。那么,中医养生是遵循生命发生发展规律,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各种方法和技术,提高生活质量、预防疾病、延年益寿。
天人相应,顺应自然。人与自然界和谐统一,才能形成有利于健康的自然条件,适应自然界变化而调节自己,把能够适应自然界变化作为健康的标志和维护健康的基本要求。
形神统一,形神共养。形体与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协调统一,密不可分,即“形与神俱”,是身心健康的标志;两者互相影响,“百病皆生于气”,精充气足才神旺,精损气亏则神亡。为此,倡导形神统一、形神共养的运动形式。
动静结合,协调平衡。动养形、静养神,适当运动与充足睡眠是健康的基础,保持动静平衡状态是维护人体协调平衡状态的前提,邪气盛衰是致病的条件,“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和调脏腑,阴平阳秘。以五脏为核心的六腑、经络与体表官窍要和谐统一。
修德养身,“仁者寿”指仁义道德是长寿的基础,“不贪不躁不妄,斯可却未病而近天年矣。”同时,要注重中医理论指导的养生理念与科学知识结合,构建适合自身特点的养生保健模式。
我认为,建设健康中国,人人享有健康,既是国家、社会和医疗卫生行业的责任,更是每个家庭个人的责任。要强化人人是健康第一责任人理念,实现从被动治病向主动维护健康转变,全面提高健康素养、能力和水平,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