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中医学生命观之藏象上
TUhjnbcbe - 2022/11/5 11:21:00
白癜风是什么 http://m.39.net/baidianfeng/qzzt/bdfzlff/

中医学生命观是指中医学对人体脏腑组织与生命活动的认识,是在整体观思想指导下,通过对人体生命现象的观察,研究人体脏腑组织、精气血津液、经络的组成以及生理病理、人体体质的差异及其与健康和疾病关系的理论体系。

中医学对生命的认识,具有天人合一、五脏一体、形神合一等特点,其内容包括藏象学说、精气血津液学说、经络学说和体质学说,是中医学的理论核心,也是中医学基本理论最主要的组成部分。

藏象,理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是中医学关于各脏腑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脏腑之间,脏腑与形体官窍,脏腑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是中医临床诊断防治疾病及养生康复的理论基础。

一、藏象概述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

藏象,是指人体内脏的功能活动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及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

藏,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包括五脏(肝心脾肺肾),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和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象的含义有三:一是指脏腑的形象,如心“形如未开之莲蕊”,肾“形如豇豆”;二是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三是指以五脏为中心的五大生理病理系统与外在自然环境的事物与现象类比所获得的比象。

藏象,是中医学特有的概念,主要运用“以象测藏”的方法,通过观察外在的各种生命征象来研究内脏的活动规律,这就决定了中医学研究脏腑是以形态结构为基础,同时又赋予了某些功能性规律的内容,从而形成了形态与功能合一的“藏象”理论。中西医学对脏腑的名称虽然大致相同,但其内涵却大不一样。

(二)藏象学说的形成

藏象学说,是通过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研究人体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藏象学说的形成基础,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以古代解剖学知识为基础。古代解剖学的知识不仅为藏象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形态学基础,而且古人在这些形态学知识的基础上,认识了内脏的某些功能。中医学对人体某些脏腑生理功能的认识,例如,心主血脉,肺主呼吸,胃为水谷之海,大肠主传化糟粕,大都是在解剖学知识的基础上建立的。

2.以象测脏的观察为主要认知方法。尽管古代的解剖学是比较先进的,但是对人体许多复杂深奥的生理病理现象还难以全部做出明确的解释。通过对人体生命现象的整体观察分析,人体在不同环境和不同刺激下所呈现出的不同表现,来认识人体的生理病理规律,这是藏象学说形成的主要认知方法。例如,肺“主皮毛”,“开窍于鼻”,脾“主四肢肌肉”,“开窍于口”。

3.以医疗实践的验证为科学依据。临床经验的大量积累,可升华而形成理论。通过临床疗效来探索和反证脏腑的生理病理,又使藏象理论不断得到丰富充实和修正完善。例如食用动物肝脏可治疗夜盲,多次重复的经验则产生了“以脏补脏”的原则,并佐证了“肝开窍于目”的理论。

4.以古代哲学思想为系统指导。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代表的古代哲学思想渗透到中医学中,对藏象理论的形成及系统化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五行藏象体系的建立,使中医学脏腑的概念逐步由形态学实体演变为功能态模型。

(三)藏象学说的特点

1.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性

藏象学说,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的沟通联络形成的五大生理系统,包括肝系统:肝胆筋目爪;心系统:心小肠脉舌面;脾系统:脾胃肉口唇;肺系统:肺大肠皮鼻毛;肾系统:肾膀胱骨髓耳发。

其次,五脏对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活动也具有整体调节作用。心藏神,肺藏魄,肝藏*,脾藏意,肾藏智。

2.五脏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心通于夏气,肺通于秋气,肾通于冬气,肝通于春气,脾通于土气。

(四)脏腑的分类及特点

中医学以生理功能特点的不同,将人体内脏分为脏、腑和奇恒之腑三类。五脏的共同生理特点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六腑共同的生理特点是受盛和传化水谷。

“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谓“满而不实,实而不满”,是强调五脏的精气应保持充满,但必须流通布散而不应呆滞;六腑内应有水谷食物,但必须不断传导变化,以保持虚实更替而不塞满的状态。

奇恒之腑在形态上中空有腔与六腑相类,功能上贮藏精气与五脏相同,与五脏和六腑都有明显区别。

五脏六腑的生理特点,对临床辨证论治有重要指导意义,一般来说,病理上“脏病多虚”,“腑病多实”,也就是五脏病变以虚证多见,如心气虚,肝血虚,肾精亏。六腑病变,多见实证,例如食积胃脘,大肠湿热。治疗上“五脏宜补”,““六腑宜泻”,也就是五脏病变多用补法,六腑病变多用泻法。

二、五脏

五脏,即心肺脾肝肾的合称。在经络学说中,心包络也作为脏,故又称为六脏。因五脏藏神,所以又将五脏称为“五神脏”。

(一)心

心为“君主之官”,“生之本”,“五脏六腑之大主”。

1.主要生理功能

(1)主血脉是指心气推动血在脉中运行的作用,具体来说,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

心主血的内涵有二,其一是,心气推动血行。其二,心有生血的作用。

心主脉是指心气有调控脉管的舒缩,维持脉道通畅的作用。脉为血之府,是容纳和运输血的通道。心与脉直接相连,形成一个整体。

心主血脉的功能是否正常,必须以心气充沛,心血充盈,脉道通利为基本条件。

(2)主神明。心主神明是指心具有主宰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等生命活动和主司意识、思维、情志等精神活动的功能。

人体之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之神是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和总体现。狭义之神是指人的意识、思维和情志等精神活动。

心藏神,为精神之所舍,所以称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

心的主血脉与主神明功能是密切相关的,血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心血充足则能化神养神,而使心神灵敏不惑;而心神清明,则能驭气以调控心血的运行,濡养全身脏腑、形体、官窍及心脉自身。若心血不足,心神失养,可见精神恍惚、思维迟钝、心悸失眠等。

2.生理特性

(1)心为阳中之阳脏。又称为火脏。

(2)心主通明。

3.系统联系

(1)心藏神是指人的精神活动都发于心神,以心为主宰。心藏神,肺藏魄,肝藏*,脾藏意,肾藏志。

(2)在志为喜心在志为喜是指心的生理功能与情志活动的“喜”有关。

(3)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心在体合脉,是指全身的血脉统属于心,由心主司。其华在面是指心的气血生衰及其生理功能,可以通过面部的色泽反映出来。

(4)在窍为舌心在窍为舌,是指舌为心之外候,又称“舌为心之苗”。观察舌的变化,可以了解心的主血脉及藏神功能。

(5)在液为汗心在液为汗是指心血为汗液化生之源。有“血汗同源”“汗为心之液”之说。

此外,汗液的形成与排泄又受心神的主宰与调节。

(6)在时应夏是指心气与夏气相通应。在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尽量延长户外活动时间,使人的身心符合阳气隆盛状态,使心的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扩展,发挥生命的潜能。

附心包络

心包络简称心包,也称为“膻中”,是心脏外面的包膜有保护心脏的作用,在经络学说中,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相为表里,故心包络属于脏。心包有“代心受邪”之功用。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医学生命观之藏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