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自古以来士大夫从医的现象频频出现,但是在古代封建思想之中医学是受到排挤的,医学知识的传播也是十分受限。但是在我国封建朝代的历史上宋代是一个重视医疗事业的朝代,在这个朝代不是当官就是当医生这种观念下能够促进医学的传播和医学书籍的珍藏。医学知识大量的传播各个阶层导致了人们认识到医学的重要性,在明代商品经济快速的发展市面上的艺术也是十分的多但是现实医疗条件却满足不了社会需求,于是乎许多的官员开始自学医术。
明代的儒学家对于钻研医术成为了自然常态,甚至成为了自身职业选择,医学的价值也在明代得到了逐渐的肯定,明代的士大夫和明代的医学者大力倡导医学在社会的地位于是乎继宋朝以后医学再次兴起。医学在印刷术普及之前是没有大规模的流传在社会之中,在印刷术出现之前大部分的医学流传都是靠师傅和徒弟之间的师传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宋代印刷术发明之后对于科学技术的传播拥有了极其大的推动作用医书更是琳琅满目,医学书籍种类繁多。《伤寒论》等著名医书在市面上传播,除此之外还有了很多的日常的家庭必备医药。医疗是国家*治体系中十分重要的体系,人类一直面对两个最大的敌人,饥饿和疾病,这两个一直威胁这古代的封建国家,所以医疗体系在古代的*治体系中是十分重要的存在。
在明太祖没有建立大明王朝的时候在行*打仗的过程中已经发现了医疗体系的重要性,于是乎在明代建国之后明代的医学*体发生了多个阶段。医院,医院的服务医院的职能在于帝王以及皇室贵族提供医疗服务。在地方上设立医院管辖,但是地方上的医*医生皆不入流大多都是自生自灭中央不管辖。
一、明代官员学医的动力
明代在我国医学史上是中医药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士大夫学医的浪潮也是一波接着一波。养生是我国传统中医药所带来了保健类性,人吃五谷杂粮感受四季的变化,患病是十分正常的事情,但是常常拖着轻病不去治疗到最后拖成重病。这些情况下医生无论拥有多么高超的医术也是无力回天,所以养生在官员当中是十分兴盛的。养生之术讲究的是药食同源,不仅仅在于医药等补品还要是平时的起居、饮食才是重点的养生对象。
《古今医统大全》记载:“论养生引导,诚古人治未病之方。今人惟待病而求医,殊不知善摄生者,譬犹曲突徙薪,自无焚燎之患矣”
孔子带来的儒家思想核心就在于“仁”这个字,对于人们要保持慈爱和关爱之心,待人接物都需要仁,成为仁爱之心的人就需要践行孝悌之心。孝道是中国优秀的传统美德,更是儒家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以身为人子如果不学习医术通晓医药那就是不孝之举,而对于学习艺术的人要表彰孝道。
除了自身亲属有疾病而成为医者,也有是因为自身体弱多病而自己学医成为自救者,久病成医带来了自身复杂的医学状况,自身的状况没有其他人比自己更了解。如果能够自己学习艺术就能够掌握自己实际的身体状况掌握必备的医疗技能能够随之的自救。
二、明代官员学医的特点
学医的官员往往不是因为相同的原因而去学医反而是很多复杂的原因而带来的学医的风潮,在儒家的思想领域上士大夫们在从小就开始学习十分多的内容,琴棋书画更是必备。而且家庭好的更是能够提供医疗资源,在另一个程度上看学习医疗知识是产业儒家士大夫学习的内容之一。明代的文人在学习科举考试的时候自主学习医学是一种普遍的存在,如果中科举可以转变为专医院工作成为御医提供自身的技术和理论知识。
《古今医史》记载:国朝休宁人程国辅,“通儒术而尤长于医”,公侯之家往往延请疗病,广受爱戴。
士大夫以儒学来学医能够拥有更高的文化素养也就是人们所称的儒医,因自身文化水平高能够提提高医学理论甚至是提升整体的医疗水平。官员阶层大多是考科举之路才能考取功名,文化水平必然是保持一定的高度才能够参加科举考试。医术仅仅是其中一项技能除了治病救人还能够成为自身的兴趣爱好。
官员学医并不会因为自身医者的身份而自豪,人们在一个社会文化环境下才行为才会被接纳,科举为仕一直是士大夫毕生所追求的比起做官来说是不愿意做医生的。官员学医看似是医学和官位逐渐地靠拢但是这都是儒家伦理所导致的。所以说单单看只会医学的士大夫在社会地位上是不够上升的。
结论
士大夫入朝为官是他们毕生的追求,即使是文化素质十分高的士大夫也是将官位看得比医学重要,但是这种士大夫加入了明代的医疗队伍也是间接地提高了儒医的社会地位。凭借着自身文化素质的高对于医学研究更加的透彻能将明代的医学逐渐的专业化、系统化和理论化大大提高了明代医学队伍的知识素养促进了中医药的发展。
官员研究医术目的是为了救治父母或者是好友,是因为自身需要而去从医并非因为感兴趣而去学医。医术仅仅是官员多才多能的表现之一,在儒家伦理的束缚下医生的社会地位还是处于比较低的,尽管医学和官员互动频繁甚至拥有了相同的价值理念,但是仍然是没有扭转社会风气人们对于医学的不齿。
参考文献:
《古今医史》
《古今医统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