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陶瓷的鉴定,传统的眼鉴手段有如中医诊病般,引用望闻问切四诊方法。简述如下:
一.望,就是看器物的形制器型,纹饰及修胚、修足、施釉等工艺特征;再看皮壳的变化(包括包浆、开片、沁色)和光气;接着观察胎质和釉质的用材,从而综合判断窑口与年代。
师傅教落:不同年代,各个时期,各窑口都有其特征,如器型、纹饰、用料、工艺都有其时代特征,只要多看多记,记熟了这些特征,哪你看瓷,就象看人一样,多看几遍,熟识了,再遇上便能认出。
最好的学习方法是多到博物馆和大拍展览看馆藏,看拍品。以及看一些正规出版社出版的有关陶瓷考古类书籍和教学、研究性的书籍。
可能有些藏友尚不知道,大拍看展是可以上手展品的,到了千万别错过上手藏品观察的机会。但上手展品千万千万要小心,损坏展品,可是要赔偿的哦!
当然更别忘了多拍照,留存日后继续观看,通过多看多记,让自己脑海中形成一个数据库。
鸭型水注的局部放大图以下为“望”的内容,概括为几个方面,下面逐一说明:
1.器型、用料、纹饰等工艺特征,是瓷器断朝代至关重要的一面,因为各朝各代、各窖口的产品都有其器型、用料、纹饰、工艺的时代特色,只要熟记了各朝代的上述特征,哪判断瓷器的朝代,就有个大概了。
为何我只说有个大概呢?个人认为,人的记忆是有限的,条件也是有限的,无论任何人都不可能看全所有朝代、全部窑口所生产过的瓷器的所有器型、纹饰工艺等;更不可能看过之后,全数熟记于心。所以我只能说有个大概。
同时,本人亦很不赞同,只凭器型一项,就否定藏品的判断。因为未知总比知的多,你敢保证你确记全,沒遗漏或沒错记么?
所以个人认为,没见过的器型,也不一定是臆造,即使是博物馆尚沒有的器型。
当然各人研究的熟知领域的判断,多数也会是准确的。
鸭型水注的底部放大图2.皮壳、包浆、沁色及开片。
凡是有年份的老瓷,特别是出土的老瓷,必定存在自然氧化及老化的现象,从而皮壳会呈现出氧化及老化的表现,如形成桔皮纹、釉层钙化或脱落等;亦会形成皮壳包浆,甚至乎会形成沁色、破气泡、新老开片、开片吐灰、片纹起翘等现象。
当然年份越老,出土环境越恶劣,皮壳的变化会越明显。特别是元代以前的瓷器。
至于明、清等近代瓷,由于年份较浅,其皮壳氧化及老化表现会不太明显,辨别的难度会加大。
但只要认识理解其相应的表现,哪么判断新老,就顺理成章了。
看皮壳、沁色及开片,本人建议使用30倍放大镜,这样更能看清其变化。
由于市场上存在不小人工做色的假玉,本人再教教大家如何辨别。购买一个滤色镜,通过滤色镜打*灯照射玉器有色的部分,假若通过滤色镜发现有色部分变红甚至变黑,则这玉器属人工做色,假若沒明显变化,则这玉器属自带色或自然沁色。
顺便提醒大家,滤色镜这种使用方法,还能辨别翡翠是A货还是B货哦。
鸭型水注的百倍微观图3.光气,由于有年份的老瓷器,皮壳均会形成类似皮肤表面的细小凹凸表面及形成包浆,年份越老,凹凸颗粒表现越明显、包浆越厚;从而会改变光线的折射反光,反光比较散漫而显得柔和,甚至呈酥油光的表现。
如何观察光气?方法就是把器物迎光,观看聚光片的的变化,若然反光有油润感且比较活,即有灵动的感觉,亦即老藏家常说的光气表现。哪么这瓷器多是老的。若然反光刺眼,则为新的或年份较浅的。
因为其年份不够,器表氧化或老化未形色凹凸不平的皮肤状皮壳和包浆,所以反射光未能形成折射或漫射,光线直射反光,所以比较刺眼。即行称的贼光。
至于市场上人为给瓷器添加消光剂或用高锰酸钾漫泡消光的,只要细心观察对比,是能分辨的。因为无论任何做旧方法,总做不出自然的效果。
另过别品种的老瓷及有年份的釉上彩的彩瓷,其釉表所形成自然的蛤蜊光,肉眼侧光观察,很常也能看到,若然是一大片或整器全是蛤蜊光,则属存疑一类。
五代耀州窑卧牛脉枕二.闻,就是闻闻器物的味道,判断是土腥味,还是人为做旧的酸碱味。最好的方法是过一过水再闻,因为过水既能看出水质有无红或*色的染色变化,又能通过水的蒸发而带出味道。
若然水质有变红或变*,或闻到酸碱味,则多被高锰酸钾等化学物质浸泡过,是件经药物处理的做旧新货。
若然水质无明显变化或闻到土腥味、臭腥味,则多为出土之物,是件老器。
当然现在也存在“埋地雷”的做旧瓷,但埋土的年份,始终难与真正出土的瓷器相比,所以细心观察还是可以区分开的。
卧牛脉枕的底部三.问,则为听声,轻轻敲敲器物的边沿,听其声音,声音越哑越沉则瓷中水分蒸发越光,年份越久。此法多适用于盘碗类,立器不太适用。
对于高温瓷,虽然辨别难度高些,但只要用心钻研,多试多练,也是能听音辨瓷的。
当然,我还没学会,因为辨音的练习,必须要清静的环境及心平气和的心态,久练方成。
而我是心有旁骛,心气不平,还沒达此境界。只能介绍给藏友练习。
卧牛脉枕的百倍微观图四.切,则为上手实物,掂量器物的重量,触摸器物的手感。
因为不同窑口,不同年代,用料有别,自然氧化形成的皮壳包浆,触感均有所不同。
就拿南宋的龙泉青瓷来说说,它属于高温瓷且瓷胎腻密,手感是比较沉重的,假若你上手的器物,手感轻飘,哪显然这器物就不是南宋的龙泉青瓷,或是其它窑口的,或是后仿的产品。
若然器物手感比较凝滞,则证明器物不够年份,还沒形成润滑的皮壳及包浆,应为新仿或新器。
正所谓润则滑,滑则老。老器的皮壳包浆,是经几百近千年的自然氧化所成,手感是比较润滑的,且有油润感的。若然手感比较凝滞,显然年代是不够的。
汝钧不分的天青釉直沿洗当今社会,陶瓷的鉴定,尚无权威标准。且人的记忆量有限、肉眼观察比较片面、听音和手触又比较主观。
所以个人觉得传统眼鉴等手段与现代科学方法双结合,较为合适,也符合继承与发展的传承方向。
但热释光、拉曼光谱等检测,属于实验室的方法,又不适合民间藏家。
所以个人见议藏友们使用30倍率和倍率的放大镜,协助观察微观。这样可以清楚看清肉眼所不能看到的微观表现。弥补肉眼所不及的局限且较主观的缺陷。
直沿洗的局部放大图通过传统肉眼的鉴定方法,加上使用现代科学的放大工具,形成肉眼加微观的综合判断,较能得出一个比较全面且客观的正确判断,可以避免许多人为出错的主观错误,挽救许多被人为错判误鉴的瓷器珍宝。
社会上由于受到仿古器的冲击和太多不实的误导,导致许多对瓷器或古董器了解不深的人,觉得当今古玩行,无论什么东西,什么年代的器物,都能仿制。都到了谈古色变的程度了,你说古玩行还能活起来么?
这样都把“”做假”神化了。你不觉得太神、太不科学么?
个人觉得瓷器的自然氧化及自然老化的表现是不可仿的,即使仿也无法仿出自然态。年份越久其瓷器表面及胎质,都会按照各自窑口的胎质用材和釉质用材,产生不同表现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而且年份越老,其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表现越老态。
只要多观察比较,掌握相应的变化表现,是可以用来协助鉴定瓷器的新老及判断窑口的。毕竟做旧的仿品只能仿其型和纹饰等工艺特征,但自然态的年代氧化及老化表现是无法仿制的。
正如人的容貌一般,随着年龄的增大,即使使用何种化妆方法,也只能看起来貌似年轻,但其器官和皮肤结构等的老化本质和老化表现是无法改变的。
所以个人比较赞同“微观表现定新老;形制、纹饰、用料、工艺特征定年代,综合判断定窑口”这种传统加科学且又比较适合普通藏友的鉴定方法。
直沿洗的底部本人文笔有限,没能详尽表述师传的方法,如有错述或描述不全的,敬请读者见谅!
读者的支持,就是我多出作品的动力!
读者的支持,就是我的坚持!
希望能得到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