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的虚弱,是怎么形成的?如何健脾益胃以补益气血。
在中医养生里,脾胃是一对非常重要的脏腑。历代中医典籍对它们的描述,大概有“脾胃为仓禀之官”、“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之类的说法。
因此,但凡遇到平素身体不大强壮、抵抗力较差的情况,我们第一想到的往往就是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这两者几乎又是同时出现、互为因果。
可是,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来看,每个人都有脾胃。在进化的过程中,脏腑机能应该也逐渐适应了我们的饮食与起居,为何还是有那么多脾胃虚弱的情况存在呢?
也就是说,脾胃虚弱是怎么形成的呢?
想要弄清楚脾胃虚弱的形成机理,我们或许需要从最基本的“五行学说”来说起,反倒更容易理解。
脾胃,从五行来说,它们属于“土”,却又有一定的区别。因为脾为脏属里,对于精气的运化是“藏而不泄”;而胃为腑属表,对于精气的运化是“泄而不藏”。因此,一般将脾称为“阴土”,把胃称为“阳土”。
关于阴土和阳土的区分,我们可以形象地理解为:阴土是地下藏得比较深的土壤,而阳土则是暴露在地表的一层。
其实,从汉字的形象上来看,也有利于更好理解脾胃。
“脾”这个字,骨肉旁右边一个“卑”。卑字在古汉语里本来就有“阴暗、低下”的含义;所以,身处阴暗处的“脾”也就是阴土,它的性格自然就更喜欢温燥,最怕过于湿润了。水多了,也就成了泥泞,不能长出庄稼。对人体而言,也就是生化气血的功能受到影响了。
而“胃”字则是骨肉旁上一个“田”字,种田都需要水分。这也很能说明胃“腐熟水谷”的功能,本身就需要一定的水分,如果没有水分就不能煮熟饭。因此,胃这个“阳土”比较喜欢温润、最怕干燥生冷。
当胃这个“阳土”的水太多了,上面的“田”字出头也就成了“胄”。这可成了一个“盔甲”,将阳土罩得严严实实的,还能长出庄稼吗?对人体而言,也就是气血生化的不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