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年初,又到了各家媒体召开务虚会的时候了。已经过去的年,传统媒体在受到新冠肺炎这只灰犀牛的冲击后,面临的是整个行业的萧条和重构。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新年已至,传媒业需要立下哪五杆旗?《中国报业》年第一期(上),刊发了中国报业融媒研究中心的万字长文:《预判,媒体深度融合五大布局》,年初立下的flag,年底怎样去实现?
本文在原文基础上,略有改动,先睹为快,转载请注明《中国报业》。
年终于来了!
新一年新起点,传媒业该给自己立个新年目标了。
虽然很多人都是年初立旗、年末打脸,但是老罗说了:不怕立旗就怕没有旗!
立旗,是在艰难的时候,不断给自己注入动力!立旗人!立旗*!
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如同一场及时雨,是中央在媒体融合处在攻坚冲刺阶段所作的战略部署和顶层设计。
在媒体融合上,不少报社仍是“两张皮”,中央厨房是个摆设,经营团队占着山头,只要小团体的利益;报纸记者、新媒记者各干各的活,相互不来往;报网微端各路编辑各跑各的路,没有协同机制……
新年已至,西风猎猎吹大旗,年初育先机开新局,要立下哪五杆旗?
第一杆旗:顶层设计
媒体深融走向深水区
1、新型主流媒体需要顶层设计
传统媒体各个部门既得利益和员工问题的复杂性,往往使高层优柔寡断、患得患失,很多传统主流媒体就此陷入“不改等死,改了找死”的困境,这就需要主流媒体的高层在顶层设计上全新布局,与其缠绵病榻,不如壮士断腕,把问题留在年,在“十四五”第一年,全新上阵。
本文所定义的顶层设计,是具体到某一家传媒集团,将媒体融合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寻求整体性的总体设计和制度安排,以形成一套完整的改革方略,自上而下设计,自下而上落实,它是一个立足长远的方法论框架。如下图所示:
2、调整战略方向,加快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
“十四五”期间,国家会有序引导主流媒体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报业系统、广电系统强强联合、相互融合、跨地区整合,逐步淘汰受众少、影响力弱的媒体,集中力量打造重点媒体集团。各级主流媒体要主动应对,调整各自战略方向,按照《意见》要求发力,抢先抓住这一机遇。
《意见》对市级媒体是否合并,也提出了明确意见,报社广电可以各自建设,也可以共同打造市级融媒体中心。这其中,最让报人揪心的是与广电合并不合并。
并吧,有人说,一个烂土豆,单独放,最多烂一个,和好土豆放一起,可能烂一双。现实中,就有原账上几亿资金的报社,合并后,已经入不敷出。*报和*台,文化观念、经营状况、体量规模、属性特点都不相同,能够合为一体的还不多见。
不并吧,一个地级市,两个新闻APP,两支队伍抢生意,时常会有内卷化现象。如果两个单位都吃不上饭,不合并,又怎么能争取到市里的支持?
*报和*台合并,第一步是改革,第二步才是融合。如果搞错了顺序,就抓不住主要矛盾,工作着力点错了,合并就难以成功。一个地级市的*报和*台,如果一强一弱,强并弱不一定能成功,两家都不会满意。一强一强则不愿合,一弱一弱则必须合,关键是要有市里的支持和一个能力超强的媒体一把手。
3、明确战略定位,不能形成新的供养体系
年,传统媒体在受到新冠肺炎这只灰犀牛的冲击后,面临的是整个行业的困局和萧条,不少媒体陷入了生存危机,广告锐减、亏损加大、人才流失……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
为此,《意见》要求各级*委和*府强化资金保障,加强*策支持,形成*策保障体系。让传统媒体喜大普奔。
但现实中,天上没有掉下的馅饼,各地*府不会也不能直接拨付资金给*媒,没有项目和服务、不走流程、宣传让上级不满意,恐怕还是拿不到钱。
财*购买服务尽管已成为不少传统媒体的较大收入来源,但财*供养绝对不是传统媒体的盈利模式,也不能成为传统媒体的主要造血机制,更不能形成新的供养体系。媒体深融最终要走向市场,与各路新媒体竞争,让用户满意,新的供养体系只会严重削弱媒体深融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未来5年,新型主流媒体如何定位?按照“十四五”规划建议,国家正准备构建一个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一体化*务传播和治理体系,其重要作用是助力国家治理现代化。对照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主流媒体要定位为:区域舆论的引领者,城市治理的协助者,智慧*务、智慧商务、智慧生活的服务者。
通过3-5年的努力,建成“四大平台”,即以新闻、智库、文图影音等全媒体产品生产分发为核心的内容平台,以电子*务、新闻发布、媒资体系、舆情引导等为核心的*务平台,以数字营销、活动策划、信息化项目、文化产业、红色展陈等为核心的商务平台,以智慧社区、消费电商、数字生活等为核心的服务平台。
第二杆旗:战略规划
百年大变局先画作战图
年,传统媒体在改革发展上,大多缺乏主动性,处于应景式、拆招式的应对,除非遇到生存难题,大多还是“温水里的青蛙”。媒体融合发展“成效很大”但“整体优势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重在“深”下去。
1、深水区需要战略谋划
如果请一家*报(台)中层干部坐下来,用5分钟时间把单位的长期目标写下来,估计很多人写不出来,或者写的各不相同。这就说明这家*报(台)的愿景不清,战略不明,各唱各的调,各吹各的号,有人戏称:脚踩西瓜皮,滑到哪算到哪,这样的单位肯定发展不好。
战略关乎大局和方向,好比穿衬衫,如果现在第一粒纽扣扣错,那么以后的每一步,越努力越窘迫。
年,正是各家报社制订“十四五”发展战略的最佳时间。媒体深融的窗口已经出现,这仿若春雷,传统主流媒体必须顺势而为、果断决策,刀刃向内、向死而生。一旦错失时机,回过头来再要做这些事,就会要付出更大的精力和代价,已经形成的优势也会失去。
2、百年大变局抢先机开新局
媒体融合战略谋划,要紧跟发展大势,紧贴数字经济、5G*务、智媒体、智慧城市等发展风口。在该进攻时绝不手软,在该防守时也绝不冒进。有以下四个先机要抢抓:
一是5G风口。年5G已经商用,主流媒体如何抢抓机遇?比如我们可以做分发风控,5G时代万物皆媒,电梯、户外、汽车、眼镜都是媒体,万媒上要分发内容,就要有人来管理,没有编审管理的内容,存在相当大的*策性风险和失序,也是头部商业媒体头疼的问题。主流媒体深耕区域,对*策把握驾轻就熟,能做到切合区域特点精准分发,无疑是当地最好的运维商。
再比如我们可以做超高清视频。5G+超高清4K/8K视频,有望最先迎来爆发,根据赛迪预测,年高清视频市场规模将超过2.5万亿元。这一先机,主流媒体千万不能失去。
二是数字化转型。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将这个世界快速裹挟进“数字化”之中,中国将是全球第一个全数字化国家。媒体深融的实质也是数字化改造,主流媒体要尽快搭建自身的数字化基础设施,数字化建设最早是从网站起步的,后来发展到移动化。数字化转型,尤其要在内容生产和传播过程中形成交易闭环,为未来盈利模式创新打下基础。
如果说前期媒体融合是“换汤”,我们在数字化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那么后期数字化转型就是“换药”,要深度参与当地“新基建”中数据中心的建设,建设自身的数据库,同时,强力打造线上线下的数字化营销。
三是短视频长尾。年,中国网民短视频人均使用时长已超过即时通讯,每天将近两小时,中国短视频用户规模已经超过8亿。短视频赛道上竞争将更为激烈,传统媒体在争夺用户上不是商业平台的对手,但可以在争夺长尾市场上发力,在满足个性化、小众化需求的垂直领域上,比如资讯内容、知识类内容上,有较强的竞争优势。
四是智慧城市。年,智慧城市已全面进入建设期,参与主体不断增多,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智慧城市产业覆盖面广,与众多行业存在交叉关系,链条长、带动性强。主流媒体之前已有参与,比如在城市安防上,各地有线电视都不同程度参与了当地的“雪亮工程”;在智慧*务上,各地主流媒体承担了内容生产任务;在智慧生活上,各地APP一网通办,有不少也是报社或广电在做。
年,主流媒体要以本地化生活服务、*务服务为基础,围绕居民日常生活工作全生态链,运用APP、大数据、移动支付等数字化手段,打通城市神经网络,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弯道超车。未来,主流媒体能否转型成为智慧城市运营商,将是判断深度融合成功与否的重要评判标准。
3、战略执行需要壮士断腕
年新年伊始,建议每家报社要开一个务虚会,想清楚四个问题:当前的困难有哪些?报社的愿景(目标)是什么?有什么资源实现愿景(确定做什么不做什么)?怎么实现愿景(打法)?战略不仅是领导脑子里的想法,还要成为团队的共识。
媒体深融战略还要制订战术配套方案。包括组织架构方案、流程设计和再造方案、平台建设方案、薪酬改革方案、内部管控方案、项目孵化方案、标准化手册、实施推进方案等。推行过程中,一把手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和魄力,因为涉及到全体人员既得利益的重大调整,压力和阻力很大,没有一往无前的决心,很可能半途而废。同时,更需要中层干部有较强的责任心、奉献精神和专业能力。根据规划,编制路线图、时间表、任务书,力争1~2年内顺利布局。
第三杆旗:全面深改
体制机制不仅治标更要治本
媒体融合走到第七个年头,贵报是否还有专门的新媒体中心?还有专门分管新媒体的领导?体制机制是否还是“两张皮”?长期以来,传统主流媒体作为“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看似能享受到两方面红利,实则“**事企四不靠”,机构臃肿、员工混杂、人浮于事、考核不合理、人无积极性。
《意见》要求,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构建新型采编流程,建立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的一体化组织架构。这就对传统主流媒体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着力破除束缚新闻生产力的体制机制障碍,不仅治标更要治本,更要在全面深化改革上动大手术,先期做了三个再造(组织、流程、薪酬)。
1、再造“三三制”组织架构
按照“融为一体、合而为一”的要求,一支队伍可以服务多个平台,通过优化调整机构设置,建立适应全媒体内容生产的一体化组织结构。这个结构可以归纳为“三三制”组织架构。
第一个三|三层架构:上层+中层+底层
上层采取科层制的结构,设立**办、编委办、纪检监察室、人力资源部等行管部门。
中层设立各个中心和部门,打破职能上条块分割的边界,不再有哪个部门做新媒体、哪个部门做运营,而将文字、视频、图片、产品、运营、创意、经营等人员组合到一个事业部或中心。中心实行采编经营两分开,采编人员薪酬由中心考核发放,同时形成内部创业的泛合伙人生态。
底层成立工作室,采取阿米巴模式,几人组成跨部门、跨媒体的柔性团队,集文字、摄影、技术、运营等各方面的人才。在垂直化、细分化、个性化的内容生产领域产生独特优势。不断输出带有专属标签的内容产品,让受众成为用户,打造自带粉丝流量的IP网红记者。如下图所示:
第二个三|三台设计:前台+中台+后台
前台,由灵活、敏锐的内容生产和用户营销事业部构成,被赋予更多的资源调动权和协调权;
中台,由技术中台、数据中台、运营中台支撑,提供智能媒资、视音频处理、资源管理、媒体大数据、创意策划等服务,以灵活快速的变化,应对前台的需求,避免重复建设;
后台,则由报业集团后台部门提供发布体系、管理赋能、资源配给、品牌助力、文化感召,并实现有效的管控。
以往,传统媒体根本没有前台、中台、后台的概念,各个部门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实际上,前台、中台、后台的工作职责和薪酬考核完全不同,单就考核而言,或利润考核、或工分考核、或成本考核、或打分考核,需要针对不同部门的性质,制订不同的薪酬方案。
第三个三|三驾马车:内容+技术+运营
如果说拉动GDP增长的“三驾马车”是投资、消费和出口,那么媒体深融中,需要内容、技术和运营这“三驾马车”,三支队伍打天下。其中内容是最核心的,它是采编发核心业务团队,技术团队包括了技术研发、产品设计、数据分析等人员,运营则包含策划、线下执行、营销、推广等人员,三支队伍形成协同高效的工作格局。这三方面人才在组织构架中要相互支撑、相互融合,最好各占三分之一的比重。
“三三制”组织构架如下图所示:
2、再造全要素流程管理
所谓流程,就是组织完成一项工作的程序。包括机构、结构(串行还是并行、先做还是后做)、过程、责职、结果等要素。
报纸与新媒体的生产发布传播,在流程上有天壤之别——报纸以天为出版周期,新媒体以分钟为发布周期;报纸送到读者手中传播流程即结束,新媒体上网时传播流程才刚开始;报纸一对一灌输式传播,新媒体一对多交互式传播;报纸传播的是图文作品,新媒体传播的是多元化产品;报纸出版量有限,新媒体无限量发布。
全要素流程再造是在按媒体深融的要求,对指挥系统、生产发布流程、管理机制、其它业务流程进行重新设计和重构。
(1)指挥系统
《意见》要求建好全媒体指挥调度机构并充分发挥其作用。指挥调度系统尤其重要,不是简单地每天开几个会议就能协调的。指挥系统是一个指挥调动、协调联动、融通共享的工作机制。包含线索发现、舆情监控、新闻策划、重点选题、采编决策、人员指挥、内容分发、产品推广、效果评估等,形成集约高效的内容生产体系和全媒体传播链条。
指挥系统要有平台、有空间、有制度、有会议、有执行,并在内容管理系统、传播效果监测反馈系统上有技术支撑,把“人”“事”“稿件”三个元素串联起来,形成一套完整的指挥、控制、发布于一体的采编管理系统。
(2)采编流程
采编流程主要是生产发布流程,各家大同小异,大多以“策调采编发传馈(管)”为顺序,进行流程设计。包括策划会、周例会、线上报题系统、编前会、内容的发布与交互、手机端发布审核系统、传播效果分析、媒资管理、版权管理等。明确媒体融合采编工作的顺序、职责、权限。很多报社还重新出台多项规章制度,包括:《新闻宣传审核工作职责》《三审三校岗位职责》《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应急机制》《采编工作周例会制度》《采编规范“30条”》等,与流程相对应,提升集团媒体平台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在整个内容生产中,还有很多小流程,比如采访流程、视频制作流程等,都要按照媒体深融的要求进行重构。比如采访流程,现在要依靠技术、平台进行新的设计。如下图所示:
(3)业务流程
媒体深融后,传统主流媒体的业务多元、跨界,各项业务均应有流程,以项目为中心,以时间为节点,流程排序、系统推进、层层把控、步步为营,按时序进度严格考核,并强调多部门、多岗位、多人员、多环节的整体配合。
比如报社举办线下活动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主题策划、宣传推广、艺人统筹、舞美设计、舞台搭建、灯光音响、视频制作、文案撰稿、设备选择、现场摄像等一系列系统协调工作。流程管理是为了控制风险,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反应速度,最终提高观众和客户满意度而建立的一个整体工作框架,包含了若干个二级流程、三级流程、四级流程等。
3、再造赋能式薪酬考核
媒体深融,人员是最大的难题。裁下来的老同志如何安置?公益事业单位如何推行企业化绩效?技术人员如何与市场平均薪酬接轨?编外人员如何同工同酬?因岗选人如何与互联网思维下的因人设岗相结合?去中心化下员工如何自主管理?……新的问题层出不穷,一旦处理不善,小问题也会牵涉一把手大量精力。
年,在明确了组织构架和流程后,接下来就要花大力气做好人力资源的配置。要分析资源状况、设置部门和岗位、编制职责和目标、划分岗位序列与等级。通过双向选择、择优聘用,实现员工能力、业绩与岗位的最佳配置。
人员上岗后,薪酬考核就成为重中之重。建议创新“M+P”双通道成长体系,真正打破体制界限,按照业绩导向、分类考核的原则,全面落实KPI考核系统。把战略目标分解为可操作的工作目标,量化各部门业绩指标,引入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制订与考核结果相对应的薪酬体系,包括基本工资、岗位工资、采编绩效、经营绩效、福利等,并将个人成长、工作成就感、良好的职业预期和培训等与考核挂钩。同时,能够在《意见》的指导下,在期权设计、员工持股、股权激励上破冰前行。
第四杆旗:*媒云
“新基建”如何经济实用
有爆款没用户、有流量没平台,是当下媒体深度融合最大的难题。之前,在平台建设上,大家往往重视硬件、空间、技术的投入,对体制机制、采编流程、指挥系统等软实力不够重视。两微一抖各媒体小号,用的都是商业平台,只有阅读数据和用户数量,没有用户数据,说白了就是替平台打工,一言不合,说封就封。
此次,《意见》要求,通过流程优化、平台再造,实现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有效整合,建设好自己的移动传播平台。同时提出:媒体融合的基础设施建设不能贪大求全、盲目追求豪华配置,应真正做到经济实用、好用管用。为我们下一步的平台建设指明了方向。
年,各主流媒体要把平台建设作为头等大事,这个平台不仅是一个APP、或一个线下空间、或一个采编发系统,它更是一个调度指挥中心和采编联动系统,一个后台管理机制和大数据库,一套内外循环的生态圈和相应的生产关系。我们可以把它称为“*媒云”。
1、*媒云是聚集各方资源,构建的区域治理生态圈
近几年,*媒平台的构建方式可以分为自建平台、接入省级云平台(如长江云、荔枝云)、接入央媒云平台(如人民云、新华云)等。其中省级*媒主要是自建,县级融媒体中心多为接入省级平台,地市级媒体有自建,有接入。可用财力和行*推动力决定了各媒体平台的构建方式。
年,无论你采取哪种方式,都要走向深度融合,承担起新时代治国理*的功能,逐渐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在区域的重要一环,才能最终实现“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的顶层设计要求。
*媒云是聚集各方资源的生态圈。内容生产上,要聚集专业人士和业余用户,以面向5G时代的PGC(专业内容生产)、UGC(用户内容生产)、MGC(人工智能生产)为支撑,精准对接*商需求,生产垂直化结构型内容产品。发布传播上,要用好各商业平台,我们也许想不到,互联网上最大的化妆品种草平台是小红书,而知乎是知识型产品的种草圣地,不同平台属性不同,传统媒体要在各个平台上,成建制建立体式传播矩阵,秉持“无传播不生产”的导向,借力互联网平台“找用户”。
2、*媒云是从体制机制入手,建设运营的系统工程
对一家主流媒体而言,需要从体制机制入手,把*媒云作为系统工程来建设和运营。
首先要从指挥系统、组织系统、采编流程、技术体系、空间建设、内容生产、分发反馈、运营方式、盈利模式等进行全方位规划,通过技术赋能、社群运营、场景推送、沉浸式服务等,形成内容与用户的强交互。
其次,作为系统工程要有这样几个子平台:
媒体(APP)平台,能自主可控、有较强影响力;
用户平台,能对用户数据进行采集和分析,提供个性化生产;
生产平台,能做内容的生产和聚合;
分发平台,能基于用户数据库和内容数据库、通过算法实现精准推送;
服务平台,能丰富*务、商务、生活等服务功能,通过市场化运营获得价值补偿和价值增值。
3、*媒云不能贪大求全,关键要经济实用、好用管用
《意见》出台之前,传统媒体存在一个误区,即把中央厨房作为媒体融合的标配和龙头工程,拼技术、拼硬件、拼投入,追求大而全。
一哄而上的“中央厨房”,定位为一个争取上级资金的项目,成为一个*绩工程。重建设轻运营、重项目轻改革、重资金轻团队,反而忽略了无形的管理创新和新型生产关系的构建。
对于大多数报社,年,技术缺乏、资金不足、人才匮缺,依旧是媒体深融的最大难题。这就要求我们少花钱做大事,*媒平台关键是经济实用、好用管用。比如我们聘不起技术总监,没办法搞研发,但我们可以在平台上做聚合类的技术应用。
是否好用管用,其判断标准是:能否让内容在最短的时间、以最快的速度、触达多个端口、形成裂变式交互传播。达到这个标准,花的钱越少越值得;达不到这个标准,花的钱越多坑越大。
01:03年建成的盐阜大众报众媒云平台,采取的是聚合式自建,在投入相比较少的前提下,通过顶层设计,以系统生态化、新闻智库化、内容聚合化、传播分发化、产品矩阵化、平台轻量化、技术集成化为特色,着力解决本地用户的刚需,形成“众媒云”生态圈,转型成为新的入口、平台和门户。
第五杆旗:盈利模式
流量变现的“七种武器”
年,内容产业走向十字路口,一方面传统媒体爆款频出,一方面流量难以变现,投入无法回报。流量的红利基本结束,DAU之战、烧钱战、垄断战成为互联网巨头的常用手段。夹缝之下,传统媒体内容变现几无生存空间,陷入了“喝彩声声声不断,沿街呐喊无人买单”的内容博弈困境。
此次,《意见》提出,围绕主业、紧贴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