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第23个中国记者节。如今,“95后”记者已成为新闻战线的新生力量,他们忙碌在各个新闻现场的身影已经成为媒体行业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这一次,我们将镜头对准来自厦门日报社、厦门晚报社、海西晨报社、厦门广电集团、区级融媒体中心的五位“95后”媒体新人,讲述他们的故事,倾听他们的心声,展示他们的风采,感受他们如何用手中的笔和相机记录这座城市的温暖和感动,如何用行动诠释全媒体时代新闻人的责任与担当。
厦门日报社采访中心记者*琬钧
从向往到热爱新闻路上收获多
“终于写完稿件,我可以动身出发了!”傍晚时分,隔着手机屏幕都能感受到*琬钧赴约接受采访前,仍是“赶时间式”的工作状态。这位“95后”记者,言行举止中散发着一种比同龄人更加沉稳的气质。
入职后,*琬钧的工作内容从采写突发新闻到*文类报道,从调查类稿件到人物专访。她说,记者以文载道,为百姓鼓与呼,弘扬正能量,这份责任与使命让她对这个行业充满了敬畏之心与热忱。
*琬钧从小爱好阅读与写作,高中时被保送至浙江大学,本科毕业后前往香港科技大学深造……不过,*琬钧一直向往成为一名记者。年,*琬钧研究生毕业后回到了家乡厦门,如愿成为厦门日报社的一名记者。
面对信息大爆炸的全媒体时代,*琬钧体验过清晨、夜晚赶新闻的辛劳,也收获过优秀稿件带来的掌声。为了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她除了定期学习权威主流媒体的新闻报道,也会翻阅同单位前辈们的优秀报道。
*琬钧说,记者这一职业,让她透过不同的视角,全面客观地了解了自己成长的城市正越来越好,也体会到了作为一名新闻记者的成就感。(厦门日报记者杨霞瑜)
厦门晚报社要闻部新媒体编辑肖宇晴
24小时随时待命努力“全能”发展
“做采编工作的,不是在路上,就是在电脑屏幕前。”可以说这是每位新闻工作者的生活轨迹,作为厦门晚报“95后”新生采编力量的肖宇晴也不例外。从热线记者到新媒体编辑,她也在努力向“全能”发展。
“新闻讲究时效性,特别是融媒体时代,我基本24小时随时待命。”肖宇晴说,她现在负责晚报
除了
今年春节,晚报新媒体工作室策划制作换福虎头像的交互H5作品,肖宇晴负责主要执行。由于她没有相关经验,在实际操作中,小问题层出不穷。“为此我不断尝试,调整逻辑,最终完成任务。”肖宇晴说,当朋友用着换好的头像跟她聊天时,她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肖宇晴说,新闻工作能让她与时俱进,紧跟时代,保持永远学习、永远年轻、永远奋斗的心态,在融媒体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学习,也有更多的信心继续走下去。(厦门晚报记者刘佳盈)
海西晨报社要闻采访部记者陈起鸿
写稿是他的快乐“多巴胺”
“写稿就像运动,开始时十分痛苦,沉浸式完成就会很舒服!”入行一年多,写稿成了“95后”新记者陈起鸿的快乐“多巴胺”,写出满意的稿子,得到认可,是他最开心的时刻。
去年5月,陈起鸿加入海西晨报社,走上新记者“升级”之路。每周例会总是很难捕捉到他的身影——不是奔赴现场一线,就是蹲守田间地头。难得在报社见到,这个身高一米八八的壮小伙总是窝在一角埋头敲键盘,偶尔抬头,脸上带着憨憨的笑容。
进入海西晨报社一年来,陈起鸿多方走访、直击现场、深挖痛点,写出一系列民生追问报道;他踏热浪、受“烤”验,“变身”消防员、边检民警、海上执法队员等,写下多篇高温体验新闻……余篇稿件见证了这个新生代记者的成长轨迹。
不管清晨深夜,一旦出现新闻线索,他总是第一时间认领。有一回接到任务已是傍晚,晚上就要截稿,他燃起“小宇宙”,晚上7点采访,10点成稿,交出了一篇好稿,与编辑携手跑出“接力赛”极限速度。
面对未来,陈起鸿的期许很简单:“这是我的第二个记者节,我将专注手头产出,不设限、不畏难,勇于尝试,创作出更好的作品。”(海西晨报记者顾婧凌)
厦门广播电视集团全媒体记者姚婕
通过镜头表达传递更多能量
忙于准备即将到来的直击金鸡奖融媒体直播,姚婕一早就来到厦门广播电视中心开会,参与直播的前期准备与策划。
早在年,姚婕第一次参与直播连线,就与“金鸡”有关。在广东佛山举办的第27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上,厦门应邀举办“美丽厦门金鸡唱响——厦门之夜”推介会,当晚,姚婕在佛山连线厦视直播室,将“金鸡”即将落地厦门的好消息第一时间传递给全体市民。
“想到电视机前有很多双眼睛看着自己,我就很紧张。”姚婕回忆,在直播连线结束那一刻,她清晰记得自己长长舒了一口气。同事们都为姚婕的首战告捷竖起大拇指。
学习播音主持专业,毕业顺利入职电视台,成为一名出镜记者,在姚婕看来,这“顺理成章”,但作为新人,她也发现自己还有太多需要学习的地方。经过一次次直播连线、融媒体直播,在不断磨炼下,面对镜头,姚婕终于越来越熟练。
从事新闻工作,打开了姚婕的眼界,让她产生更多思考。姚婕说,自己就像一块新鲜的“海绵”,从新人快速成长起来,接下来她也要继续“吸水”,通过镜头和表达,将自己收获的能量与成长传递给更多人。(厦门日报记者柯笛)
同安区融媒体中心新媒体部负责人易棠埭
做一项工作补一片知识盲区
易棠埭有两次身份转变。
第一次发生在年6月,他结束实习教师生涯,成为一名媒体人。在此之前,他只在手机、电视里见过新闻。
易棠埭初到同安区融媒体中心时,出过采访、编过
有一回,易棠埭接到临时任务,只身一人前往南平市报道。一路上,易棠埭翻看过往的电视新闻报道,以一个新手的直觉梳理出行文脉络、逻辑框架。到达目的地后,他边采边拍,一人担起文字记者和摄影记者的任务。
这是易棠埭第一次独立完成新闻报道。几天后,这则不到两分钟的报道播出,他看见视频画面上写着“同安台记者易棠埭”,心里有些激动。
今年上半年,把新媒体部门的不同岗位轮番尝遍后,易棠埭成了团队负责人。这便是他的第二次身份转变。易棠埭每天忙得团团转,内容策划与把关、项目全流程跟踪、对接第三方……
如今,他所负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