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我30岁,是人生最好的年华。那一年,我正式调入报社,成为一名记者。
快30年过去了,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第一次采访的经历。我报到那天采访任务特别多,实在没有记者可派,主任让我立即上岗。我一听顿时发了蒙,因为刚到新单位,又不好意思和主任“讨价还价”,就硬着头皮赶到会场采访。我不知道什么是重点,反正会议讲什么我就记什么,整个会议我都在奋笔疾书。下班回家后我挑灯夜战,洋洋洒洒写了上千字。第二天把稿子交给主任正等着他表扬我几句时,只见他浏览了一遍,然后拿个粗笔在稿纸上一行一行认真地删,最后剩下还不到字,此刻我知道了自己与一名合格记者的差距。从那时起,我一边向老记者学习,一边多看报,还找了很多新闻方面的书充实自己,每日如饥似渴地研究、琢磨稿件。半年后,我被任命为要闻部副主任。
时任梅河口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的郝序春对我们要求非常严格,他常说:“深入基层抓活鱼,脚板底下出新闻,好新闻永远是跑出来的!”这句话绝对是至理箴言。因为下基层采访,我认识了靠蹬三轮车供三个女儿上大学的农妇孙德清,她的故事见报后引起很大轰动,省内外多家媒体前来采访,*主持的《聊天》栏目也请孙德清做客中央电视台。因为媒体报道,孙德清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帮助,三个女儿也顺利完成了学业。我采写的《孙大姐蹬三轮撑起一个家》在年中国记者节全省首届新闻大赛中获奖。年年末,梅河口日报社因*策原因解体,当时组织上给我安排了很好的工作岗位,可经过反复思考,我决定“从一而终”,既然热爱,我就要在新闻路上一直走下去。于是,我来到了现在的工作岗位,继续在新闻路上耕耘跋涉。每日或采访、或编稿、或策划,工作忙碌,生活充实。每当看见自己的稿件见诸报端,看见自己精心策划的版面光鲜亮丽,心中满满都是成就和自豪。昨日翻了一下年通化日报社出版的《文坛人物》和《天南地北通化人》两本书,我采写的人物通讯竟有38篇被选用。
今年春节期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职业敏感使我意识到,需要我们的时候到了!于是大年初三,我便开始安排采写抗疫稿件,把原计划春节期间坚守岗位的两个专刊全部换掉。同时我也时刻准备深入一线采访,所以当晓芳副总编说有采访任务时,我毫不犹豫地说:“我去!”那段时间,我一边组织策划三版的稿件和栏目,一边利用业余时间为一版开设的“特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