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广州日报」
年,《广州日报》陪伴我们走过四季。
在这一年中,我们的记者,有的登上了湿热多雨、蛇虫出没的海岛,采访了坚守30多年的老关员,感受他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有的来到人迹罕至的唐鱼保护区,发掘一群艳丽小鱼背后的守护故事;
有的在广州荔湾区封闭封控区骑着三轮车报道抗“疫”中的温暖故事;
有的则是在暴雨时,奔赴郑州,在一线传回客观真实的报道和震撼人心的照片……
当读者们追逐新闻的时候,他们追赶时间、追寻自己的新闻理念。他们的报道背后,还有一些没来得及写下的想要说出的故事和心声。
海关关员守得住清苦
也保持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跑海关线一年多以来,我一直“觊觎”着大铲岛。
这个面积仅为0.92平方公里的海岛位于珠江口外的喇叭形河口湾的天然关隘,上面无居民居住。年以来,先后有多名共和国海关关员守护在这个祖国南大门的重要关口上。如今,依然有多名关员24小时驻守在这个湿热多雨、蛇虫出没的海岛。
这里远离市区和人群、繁华和热闹。在岛上工作的一些老关员,已经在这里坚守了30多年,他们每个月只有几天可以离岛回家。这听起来,就是一个能产生好新闻的地方。但,我还缺一个新闻由头。
图说:大铲岛“海上反走私第一关”石塔
9月初,我获悉海关总署为全国个关员颁发“海关扎根艰苦地区边关工作荣誉章”,其中金质荣誉章授予驻守艰苦海岛超过30年的人员——这33人均来自大铲海关。在获得报社支持后,我迫不及待向广州海关申请,成功上岛!
乘汽车、转船只,我踏上了这个有历史有故事的岛。沿着海岸走,右边是蓝天、白云、闪着光的海面和缓缓经过的船只。左边一步一景:清光绪二十五年九月所立的“九龙新关大铲厂界”石碑;曾经为许多船只指引过方向的红色灯塔;有着中国海关徽章的“海上反走私第一关”石塔,塔身刻着大铲海关历经风雨的亮眼成绩;还有被保留下来的“大铲雄关”对联残碑,20世纪40年代所建的办公用房“旧红楼”,20世纪50年代为解决岛上用水问题挖的井……每一景都承载着过去的故事,也有很多故事正在发生。
图说:大铲岛海边灯塔
海岛的对面,是广州南沙、深圳妈湾,那里高楼大厦林立,夜晚都有彻夜明亮的灯光,一片繁华景象。虽然遥望对面的繁荣,关员们却真正做到“守得住清苦”,住在简陋的宿舍中,从没有“开小灶”一说。岛上的关员各司其职,有的在后勤支援,有的时刻待命,监管查缉,与走私分子搏斗,面临各种风险。尤其是缉私环境越来越严峻,缉私每天都出生入死。而因为疫情防控需求,有的关员要直接面对外来的船员,承担了大量的检疫工作,把可能给广州带来疫情风险的可能性挡在关外。
在这个小岛上,关员们24小时严阵以待。岛上的绝大多数关员都是*员,他们以*员的身份为荣。在岛上,我注意到很多老关员胸口都带着*员徽章。一位老关员骄傲地告诉我,自己已有30年的*龄。
在清苦的生活和繁重的工作以外,他们保持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这里,关员之间的关系团结融洽,就像一位老关员所说,他们之间的融洽超过普通同事关系,因为他们要在艰险环境中相互协助,出生入死,在生活中,他们相处的时间比跟家人相处的时间多得多,他们之间相互信任。在两天的连轴转采访中,我跟10多名关员深入交流,深深感受到他们的“老派”思想,但却是我们向往带着单纯、执着、坚定的“老派”。(林琳)
耗费几座山头
保护一群小鱼
今年印象最深刻的是做“珠江大探访”生态系列的选题。我们其中有一个板块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