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报人的初心与希冀
——记优秀报人兵团日报社原总编辑、社长程玉祥
9月8日,由中央宣传部(国家新闻出版署)指导、中国报业协会主办的新时代*报成就展(线上展)开展。年近90岁的兵团日报社原总编辑、社长程玉祥入选成就展百名优秀报人,也是全疆唯一入选的报人。
年春,程玉祥(左六)与报社编务人员召开编务会议,研究讨论报纸改革发展问题(资料图)。照片由本人提供
“到祖国最艰苦的地方去!”59年前,程玉祥从河北大学毕业后,组织安排他留在河北省委*校工作,他却多次向组织提出要去西藏,后被调整到*工作,先后被分配到**区生产建设兵团*治部、自治区*委组织部任职。爱上漠风猎猎的西北,程玉祥全身心投入兵团事业,再也没离开这片热土。
年5月30日,兵团*委作出《关于兵团报纸复刊的决定》,复刊后的报纸由《*垦战报》更名为《**垦》(现《兵团日报》),为兵团*委机关报。兵团*委*治部组织部任命程玉祥为报社总编辑,后兼任社长。从此,他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为报社改革和发展事业殚精竭虑、奉献力量,推动这份*报走过不平凡的历程。
迎难而上重建队伍
回忆起在报社工作的岁月,程玉祥说:“年5月30日,兵团*委决定让停刊10多年的报社两个月后复刊。当时,报社原有的采编队伍只能找回来一两个人,图书资料、印刷设备等都没有留存下来,重新组建队伍困难重重。”
兵团时任司令员陈实高度重视报纸复刊工作,对程玉祥说:“8月1日当天必须出报,我知道你们条件很困难,但这是大事,就是拿手抠,也得印出报来!”
“当时办公场所、设备都没有,人员缺乏,经费也非常有限,时间紧迫,任务艰巨,但我是一个老*员,脑海里根本没有‘怕’这个字,就一个念头,必须全力以赴,带头担起这份重任。”接到任务的程玉祥下定决心,要积极发扬兵团精神,艰苦创业、迎难而上,重建队伍、早日复刊。
没有队伍怎么办?程玉祥从兵团机关和当时的农一师、农五师、农七师、农八师等调来8个人,组建起了采编队伍。
没有印刷厂怎么办?程玉祥带人跑了几个单位和市场,买了两台二手机器和一堆铅字回来,又招了一些工人,送到*印刷厂学习,组建起一个临时印刷厂。
“大概一个多月后,报社的采编人员和印刷人员都培训得差不多了,我就带着大家开始干活。当时,大家白天抓紧时间采编稿子,晚上全员去印刷厂拣字、排版。”程玉祥回忆道。
当时报纸使用的是老式铅字印刷技术,白天组好文稿,程玉祥和大家深更半夜一起到印刷厂帮忙,每人手拿一个木盒子,按文稿从多个铅字里找到对应的字放到盒子里,排成行、组成块,再拼成版进行印刷。8月1日,《**垦》报试刊第一期出版。10月1日,4开4版的《**垦》报正式出版。
成功了!大家欢呼雀跃。那时,从报社去印刷厂的路坑洼不平,夏天还好走,到了冬季,一路都是冰疙瘩,走一趟不知要摔倒多少回。然而,大家累并快乐着。看着一期期散发着油墨清香的《**垦》报刊出,程玉祥心里更是无比快乐。
复刊以来,他带领采编队伍努力研究报纸内容,积极支持和帮助报社全体同志提升业务水平,改革报纸版面,较好地完成了兵团*委交给的各项任务。
“培养人才太重要了”
程玉祥常说:“要办好报纸,培养人才太重要了。”
“报纸要做大做强,需要过硬的人才队伍,需要好记者好编辑。”程玉祥提出,要进行全员培训。报社各部门每年年初做计划,在保证工作的前提下,让记者编辑“走出去”,到中国新闻学院、兰州大学新闻系、广西农垦职工大学学习。程玉祥还牵头与兰州大学新闻系合作,在兵团联合举办新闻培训班。“在我们这里办班,就能有更多的人参加学习。”程玉祥说。
培训取得显著成效,报社采编队伍对于*报新闻的理解和把握更加准确,采编水平大幅提升,报纸受到兵团各部门的肯定,报社推出的新闻作品获奖数量也逐年增加。
程玉祥在招聘人才时的严格是出了名的,要进报社,必须经过3轮严格的考试。“那时候,大家都说我很严,不管是哪个单位推荐来的人,都必须经过严格的新闻采编业务考试。来应聘的人都抱来一大堆作品,笔试、面试结束后,还要把应聘者拉到团场实地采访,写出的稿子,考试委员会成员轮流看。”程玉祥说。
为了充实报社采编队伍,确保招到优秀的采编人才,程玉祥坚持报社要面向全社会进行公开招聘。“当时,报社是兵团范围内首家实施社会招聘采编人员的新闻单位,共公开招聘了两批26人。”程玉祥告诉记者。
程玉祥还隔三差五下团场、进连队,挖掘采编人才。“那些年,为了做好报社的发行工作,挖到好的采编‘苗子’,我走遍了兵团的所有团场。”程玉祥说。
经过几年的努力,年,报社采编队伍从最初的8个人增加到五六十人,报纸的内容、版面质量等得到了大幅改进和提升。有的编辑记者很快成长为新闻行业的佼佼者,不少人逐步走上自治区、兵团各级领导岗位。
“要对这份事业饱含深情才能干出成绩来”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缺人才是常态化的,报社通常是一个人顶两三个人用,通宵加班也是常事,但是看到一份份报纸在我们的努力下印出来,得到广大*员干部、职工群众的肯定,每个人心里都感到特别自豪。”程玉祥说,“要对这份事业饱含深情才能干出成绩来!”
程玉祥的爱人郝惠玉回忆道:“那些年,为了工作,老程和报社的采编人员都太拼了。老程经常凌晨五六点才到家,几乎天天这样,经常带病坚持工作,家里3个孩子都是我一个人照顾。”
“由于人手不够,报社采编人员每人都承担着两个人的工作量。当时,大部分单位都是发固定工资,不管多干多少工作,大家工资都差不多。”程玉祥回忆道。
改革是发展的重要动力。为了激发采编队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鼓励大家进一步干出成绩,程玉祥带领报社领导班子对工资制度进行了改革,制定了严格的采编责任制。
“采编人员不能吃‘大锅饭’,要有管用的激励机制,鼓励多出名记者、名编辑。”程玉祥说。每个月,每个记者应采写多少稿件、编辑应编发多少版面,标题如何制作得更准确精美,出现差错如何处理,对这些问题,他带领大家探索出一整套激励机制,上报兵团*委宣传部、兵团财*局批准后实施。
“改革的作用非常明显,采编人员不再领取固定工资,采编责任制严格规定每个人的基本采编任务,稿件按照等级打分,对超过基本任务的工作量进行奖励,多劳多得。”程玉祥说,采编责任制实施后,很好地激发了采编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大家的干劲更足了。有的记者在基层蹲点采访长达一个月,写出了很多好稿,在*新闻界颇受好评,兵团新闻的传播力影响力也由此不断提升。
年,年满60岁的程玉祥光荣退休。此后,他依然对兵团日报社饱含深情,常回到兵团日报社转一转、看一看,牵挂着报社事业的发展。
“每次回到报社,望着现代化的传媒大楼,我都怀有无限期待。新时代,兵团日报社不断改革创新,现在采编队伍日益壮大,涌现出一批又一批人才,整个报社充满了朝气和活力。相信报社一定会更好地发挥主流媒体的作用,砥砺前行,再创辉煌。”程玉祥欣慰地说。(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马燕兰玲玲)
来源:兵团日报
编辑:马梦
责任编辑:刘慕欣刘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