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第20个记者节,一个不放假的工作节日。与往常一样,记者们或行色匆匆于采访途中,或敲打键盘于电脑之前。
20年来,他们不畏寒暑,不分昼夜,始终奔波在新闻现场,用笔尖和镜头记录时代变迁,传递百姓心声。是什么让他们一直坚守在这个岗位上,这份职业又让他们收获了什么?让我们把目光投向年轻记者笔下的这些“老”记者,倾听他们20年来的从业心声。
陈林旭:理想在前,激情在后
身穿冲锋衣,脚蹬运动鞋,哪里有事跑哪里,风雨无阻。这是许多读者对东阳日报记者陈林旭的印象。年1月11日,他入职报社,转眼已27年。
“年底,我听说了《东阳报》要复刊的消息,马上就提交了申请,调动工作回到东阳老家。”早在大学期间,陈林旭就担任了校园杂志《*金时代》的编辑,承担采写、编排、美工等工作,还参与采写校园新闻、制作电影开场前的宣传片等,大二时又学习了摄影。因此初到报社,他就兼任了摄影记者和美术编辑。
20世纪90年代初期,东阳交通还不发达,城乡公交线路少之又少。外出采访,三轮机动车几乎是唯一的交通工具,大多数时候都靠双脚行走。陈林旭回忆,当年报纸放在六石国花印刷厂编排,每到排版的日子,报社几乎是全员出动。有一次,大家坐着三轮机动车前往六石,正是雪天,道路泥泞,车子爬不了坡,大家只能下车步行,又是爬坡,又是过桥,非常辛苦。完成工作后,就在村里租了辆拖拉机回城。
年1月9日,是陈林旭新闻生涯中的特殊日子。那天,由他主导策划、采访、编排的《黉门广场》专刊正式亮相。这份集新闻、文艺、休闲于一体的副刊一经推出便风行“三乡”,虽然报纸屡经改版,这份后来更名为《黉门周刊》的专刊却始终不改其“长春藤”的地位。
“黉门广场”是东阳人都熟悉的地名,陈林旭将其作为专刊名称,正是要借此传递编辑理念:打造极具东阳本土特色,且能给老百姓带来讨论话题的报纸。在他的策划下,《·九大悬念》《吃好旅游“蛋糕”》《让东城人气旺起来》《东阳公交车直通义乌火车站》等话题,引发了众多围观,而且这些话题如今大多已经成为现实。由他主持策划的“环东阳三人行”等大型系列报道,也获得了亮眼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