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我与阿坝日报丨阿郎报社情缘
TUhjnbcbe - 2023/2/9 8:31:00

年1月1日

年1月1日,《阿坝日报》创刊,与自治州同行。70年春华秋实,70年年薪火相传。从小报到大报、从黑白到彩色,一张张报纸串联起许多动人的故事,见证着时代风云,记录着社会变迁。

回首,是为了更好地前行。在《阿坝日报》创刊7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本报特开设“我与《阿坝日报》”栏目,诚邀老报人、新报人和新老通讯员饱含深情讲述“我与阿坝日报”的故事,追忆与《阿坝日报》的过往情缘,重温一方报纸里的岁月力量和心灵感动。如果您曾为《阿坝日报》奋斗过,如果您曾被《阿坝日报》感动过,如果您曾被《阿坝日报》影响过,如果您曾与《阿坝日报》有过不解之缘,请拿起手中的笔,向更多人讲述那段难忘的往事。

伴随一期期“我与阿坝日报”,让我们在老报人和新报人的字里行间,看岁月沧桑、忆阿坝巨变,聆听自治州成长的铿锵脚步,感受砥砺奋进的力量。

故事分享

阿郎

一九九三年七月,建州四十周年前夕,阿坝日报社从全州选调了四人充实编辑部。二十出头的我作为一名教师,有幸从金川乡下进到州府,成为阿坝日报社的一员。

那时,正是阿坝日报“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的历史变革时期。劳动强度繁重、劳动效率低下、对人体伤害也比较大的铅字排版刚刚成为历史,迎来的是电脑打字排版、胶片印刷的全新时代。

作为报社的一名新兵,我就像初入少林寺的小和尚,须从“扫地、劈柴、烧火、做饭”这些最寻常、最基础的工作干起。

进入报社第一站必须在校对室干上一至六个月,合格后再分配到编辑部或记者部。

校对室是报社最平凡、最基础、最辛苦、最不出彩却最容易出错的地方,每天,先得把作者手写的原稿和打印稿进行一次又一次的唱稿核对,从小样、大样、清样到复印样,一遍又一遍的校对,枯燥乏味不说,时间一长,很容易走神出差错。在校对室,梁庆生老师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专业敬业的工作状态和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的奉献精神,给我很大触动。年过半百的他干了几十年校对工作,是报社有名的“扫地僧”,老实人。他从不为自己争什么职称和先进,但每年年终测评,他都是毫无争议的最高得票者。从他身上我悟出了一个道理:“你只管埋头踏实做人做事,收获和公道自在天地人心!”

在梁庆生老师的调教和浸染下,我用了不到两个月时间就通过了校对室这一关的考核,进入副刊部成为一名编辑。

在副刊部,庞梦龙老师渊博的学识,裴烈学老师超强的对外交往协调能力,*燕老师的心细如发和古道热肠,偶尔一见的杨继华老师横溢的才华和勇于开拓的精神,无不感染和滋养着我这个身心都在成长的年轻人。

很有幸,我在报社遇到了很多良师益友,他们都是彼时年轻的我难得的贵人和今生无法忘却的一个个温润如玉的名字:慈祥谦和的廖邦祥书记,严肃认真、关心年轻人成长的多吉扎西总编,大气磅礴、勇于开拓创新的冯青龙总编,文化修养极高、儒雅而又平易近人的泽旺老师,与世无争的摄影家泽尔登老师,公道正派、热心助人的工会主席登德旺志,勤恳而又谦虚的金嘎松主任,任劳任怨的保卫科长八尔登……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深刻的影响着我看待事物的眼光、对待工作的态度、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人处事的原则。

八小时之外,我和同事曾晓鸿、贾启龙、华文*进行的一场场奖品为一碗酸菜面块儿的台球比赛;为了参加州县篮球比赛,作为队长的我和藏文部的编辑克波每天清晨挨家挨户敲门,也不管早已成家的总编室主任丹泊、工厂的周旺波、让波、王英、葛门基他们是否还沉浸在温柔之乡,粗暴的吵醒他们去跑早操训练篮球,是他们的宽容、支持和我们的精诚团结,阿坝日报男篮在当时的马尔康地区是一只很受观众和球迷喜欢的劲旅。

那时,无论举办什么活动、参加什么比赛,报社的职工都是十分热心、十分团结的。尤其是藏文编辑部,女同志“筛糠”可以直接把男同志丢进七月暴涨的梭磨河中。到红原、阿坝去搞工会活动,搭帐篷、煮手抓肉、包和尚包子这些专业很强的活儿,在藏文编辑部的林修、牙央、俄仁初、泽柏和泽郎卓玛大姐他们的忙碌下,分分秒秒就可以搞定。来去七八小时的大巴中,歌声和欢笑一刻都不会停歇。

那时的同事是无比真诚的,年长我几岁的齐米,三十出头还没有解决个人问题,却主动为我耍朋友出谋划策、“保驾护航”,泽仁旺姆为支持我结婚,让出自己的大房子作为我的婚房,这在物质至上的今天,很多人觉得是不可思议、难以想象的!

今天回想起来,那时的报社不只是一个单位,它就是一个家,职工们不单是同事,大家就是不同父母的兄弟姊妹!

后来到记者部担任首席记者,我也跟随州委州*府主要领导深入到边界纠纷的械斗现场,扑救特大森林火灾,处理大规模群体性上访事件,行走在特大交通事故的死人堆里......。见证了阿坝大地发生的一系列巨大变革和喜人成就,也写过一篇篇饱含真情、洋溢着文采和正能量的大小文章,但是,这些都毫无赘述的价值了。那一张张报纸用无声的文字和图片,忠实的记录着,深情的讲述着阿坝大地的沧桑巨变。

一九九九年离开报社,弹指一挥间,我与报社结下的情缘已有三十年了!在自治州迎来七十周年大庆之际,阿坝日报也走过了沧桑豪迈的七十年。

参加工作三十余年,我变换了十个单位,但在阿坝日报工作的六年多时间却是我受益最多、感情最深、最为快乐的时光。我纤瘦青涩的青春在那里得到了滋养,人格和眼界在那里得到打磨和拓展。

今天,阿坝日报已经从当年“冰冷的铅、滚烫的火”来到了无所不在、无所不包的“网和云”的时代,在全员媒体和万物互联的当下,阿坝日报的同仁们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七十年,阿坝日报筚路蓝缕、风雨兼程,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可喜的成绩;七十年,一代代报人薪火相传、接续奋斗,用并不伟岸的身躯搭建起一级级坚实的人梯,托举起后来者继续攀登新的高峰。他们燃烧着自己,发出幽微而温暖的光,让这平凡而伟大的事业,有了旗帜的鲜红,号角的鸣响。

今天,当我们书写和赞颂阿坝日报七十年的艰辛历程和灿烂辉煌时,我深切感念的是一个个有名和无名的报人。那一个个忙碌的、远去的甚至消隐的背影,那一张张模糊的、清晰的、日益鲜活的笑脸,像一堆不灭的篝火,一条不竭的河流。用微光照耀着,用涛声歌颂着这个时代。

报人,这些阿坝日报赖以发展的根本和原动力,是他们的无怨无悔和接续奋斗,推动这项事业迎着风雨和阳光不断前行,步入一个又一个新的辉煌。

编辑:林迁忠

1
查看完整版本: 我与阿坝日报丨阿郎报社情缘